季秋时节,记者踏着田埂路,走进了鱼城镇胡阁村的无公害大棚芹菜种植基地,一眼望去,肥沃的田野上,芹菜大棚一个紧挨着一个,一棚棚有机生态芹菜郁郁葱葱,菜农们正忙着收获。
陪同采访的村支部书记马敬峰带着记者钻进了一个蔬菜大棚,只见村民张德建一家人正忙着采摘芹菜。“俺种植的一亩大棚芹菜,先后七次被日本客商验收合格;以每斤1元的价格卖给收购的经纪人,能收入16000余元。”张德建与记者聊了起来。他种的“玻璃脆芹菜”长势很好,他一边细心地管理,一边和记者聊天,对于“无公害”他体会得很深,什么有机肥,严格用药标准,杜绝污染,确保品质等等,讲的头头是道。
马敬峰介绍说,我们村坚持“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的原则,全力推进大棚芹菜产业,经过努力,这一产业逐渐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发展大棚芹菜种植户278户,棚均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人均增收2100余元,辐射带动周边村3000多农户发展大棚菜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与马敬峰攀谈,记者了解到,为加速大棚芹菜的推广,胡阁村把发展大棚芹菜的好处宣传到每一户,鼓励农民发展大棚芹菜种植,在技术上给于全方位支持,提高了广大农民发展大棚芹菜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了支农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为农户协调资金350余万元,缓解了种植户资金紧张的问题,促进了大棚芹菜的推广;他们从配套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大棚芹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多次聘请市、县农业专家传授技术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近两年共组织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50余次,受训农民达2000余人次,印发科技明白纸30000余份;成立了鱼城镇大棚芹菜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制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发展会员680余人,极大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受到群众的欢迎。
老马介绍说,为进一步提高芹菜的品质和效益,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管理,制定了无公害芹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按照规程要求,由技术小组负责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浇水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的四个统一;生产基地内实行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登记制度,统一印发《化肥使用情况登记表》和《农药使用情况登记表》,每个生产区都有专人负责记录,并认真整理归档,以备核查;认真组织大棚户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决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老马带着记者穿梭在芹菜大棚之间,不时地介绍着这里的基本情况和玻璃脆芹菜的特点。他说,玻璃脆芹菜株高65~85厘米,平均单株重0.5千克,肥大而宽厚,光滑无棱,具有光泽,茎杆实心,组织柔嫩脆弱,纤维少,微带甜味,品质好,较耐热,较耐旱,耐肥、耐寒、耐贮藏,定植后100天左右收获。如今,全村的芹菜种植面积已达880余亩,成为全县重要的有机生态芹菜种植基地之一,并与安丘富华公司合作加工的芹菜汁远销日本,打入了国际市场,赚起了外汇。
“大棚蔬菜是我们胡阁的一大特色,我们村从1984年就开始种植芹菜,从大田地种植到拱棚种植、反季节大棚种植,一步步走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到800余亩……”老马说:“镇党委政府还根据我们村的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村民推广芹菜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芹菜的品质,卖出更高价钱,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手记:
通过在胡阁的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发展“一村一品”的魅力所在。这些基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培育了蔬菜产业,帮助了农民致富。胡阁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旋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就一定能构筑起充满活力的特色种植养殖富民强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