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刘胜军:房市的走向主要取决于金融紧缩政策的走向。政府现在处于一种两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房价下跌,目的是安抚公众对房价过高的不满;但又不希望下跌太多,否则会导致地方政府收入难题,对整个GDP产生影响,甚至会给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带来风险。银监会号称能够承受40%的房价下跌,我认为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新金融: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你认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需要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刘胜军:其实,这个问题涉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表面上看是个奇迹,但是这个模式已遇到了瓶颈,因为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过度消耗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我们缺乏对劳动力的足够保护,导致了职业病。比如有的农民工,打了十年工,患上了尘肺病,赚到的钱还不够看病的。如果这样的情况增多的话,那就会形成社会问题了。其次,就是环境污染。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靠这个模式走下去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转型?方向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要搞创新。因为创新消耗的环境资源少,更多的是靠人力资本的投入。搞创新,需要有鼓励创新的大环境。第一,社会要保护知识产权;我们目前在这方面是非常弱的,随便就可以买到盗版的书和光盘。第二,政府要打破垄断。绝大多数银行实质上还处于一种准垄断状态,银行的利率没有做到市场化。石油、电信业的垄断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没有竞争的前提下,价格一定是高的,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创新。第三,要素价格要市场化。比如环境污染、劳动力问题,这些成本都市场化、合理化了之后,那些靠这种简单要素投入的企业自然就无法生存。现在江浙一带很多小企业倒闭,我认为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有的企业所赚得的利润与它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不相匹配的,是得不偿失的,这些通过“成本外部化”苟延的企业就应该被淘汰。
其次,我们这个社会要做好很多方面的改革,避免制度性的扭曲。比如,由于证监会的审批制,扭曲了供求关系,创业板高市盈率吸引了无数企业前来寻租,由于普遍的严重超募,很多企业上市之后就丧失了奋斗动力,结果股市几乎变成了圈钱的游戏。再比如,如果拿到一块地,就可以做房地产猛赚一大笔,那么企业家还会有耐心做实业吗?中国现在领先的企业,不涉足房地产的恐怕不多,国企如此,民企也是如此。
新金融:有专家称:“通胀明年可能会下降,并退居经济矛盾的次席”。谈谈你对通胀预期的看法?
刘胜军:目前来讲,形势稍有好转,但是危险一直没有解除,因为2009年、2010年,M2出现了失控,而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货币发行过多一定会导致通胀。中国M2占GDP比重高达180%,全球之首。通胀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短期内之所以出现稍微的回调,是由于两个比较大的政策调整,一是银行信贷的收缩,它直接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对GDP的贡献达30%;另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使得过去投资的突飞猛进现在已经不能再持续,地方政府的大工程也出现了停顿。这都是整个社会需求的主要动力,这两个动力被卡住了之后,对社会的总需求来讲,是个压力。但是这两个政策都处于敏感期,一旦松弛会导致通胀新一轮的反弹。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管好货币。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所采取的更多是一种行政性的数量型挤压方式,例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但是我们的利率一直是负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自然会产生通胀预期,会购买一些保值的商品,而目前很多资金处于游离状态,这都是潜伏着的通胀危险。因此,我们对通胀还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新金融: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外汇将更多地“藏汇于民”。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刘胜军:现在的外汇储备本来就是价格扭曲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存在这么多外汇储备。我们知道,外汇储备管理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分散风险,那么它在理财投资效率上一定是低下的。外汇储备为了保持流动性,不得不去买美国的很多国债,不仅收益率低,还要承受贬值风险。
退一步讲,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就应该有效地去使用。我一直主张要民间去用。民间去用是有效率的,个人或民营企业在境外买资产时一定会考虑风险的高低,会做出理性的抉择。而政府这样做的话就会有很大的政治阻力。很多事情,政府要退到后面去,把它交给市场去做。这样能消除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因为央行吸纳外汇储备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外汇储备太多会导致国内的货币量泛滥。如果允许居民将人民币换成外汇到海外投资,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减少了,楼市、股市自然而然地会下跌。下跌过程短期内来看可能是痛苦的,但长期来看,会使价格更加合理化,可以降低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的价格扭曲。
当然,我不主张一步到位、全部放开,那样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金融风险,但至少这是应该前进的一个方向。
经济学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财新网专栏作家。著有:《管理的力量:中国挑战的制度求解》、《鲜花与荆棘: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