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王伟 济南报道
10年增长10倍,曾经短缺的外汇储备如今已成为负担。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95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预计年底将超4万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4932亿美元。 解决巨额外汇储备负担问题,该如何从机制入手,在外储管理上控制增量,消化存量,以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20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将外汇储备多样化,利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资源型的产品,建立原油战略储备等。 跳跃式上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访问非洲时表示,对中国来说,如果整体上贸易不平衡,会给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 “美元贬值从8.8跌倒6.2并不是终点。根据预测,今后美元仍有很大的贬值空间,这意味着,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又将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巨额外汇储备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变低。”山东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导报评论员李德荃对导报记者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我国的外储规模自改革开放开始,才呈现跳跃式上升趋势。 我国一度是外汇短缺国家,改革开放前,外汇储备大多数年份都在2亿美元以下,最多时也不到10亿美元。改革开放后,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6年突破百亿、千亿和万亿美元大关。 鼓励企业走出去 高层对巨额外汇储备的态度,也引发外界对今后外汇政策取向的猜测。 “对于巨额的外汇储备,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或投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易宪容(微博)说。 上述态度在近期的相关动作上已经有所体现。为平衡经常账户收支,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进口。不仅如此,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减持美国国债8亿美元。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市场,投资美国国债一度是我们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主要用途。”李德荃表示,对外汇储备高企的现状不必过多指责,如何管理和利用才是关键,存量的消化不能急,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企业持有的外汇增加,才能提高我国应对国际汇率风险的能力,汇率机制才能逐渐走向市场化。 李德荃建议,我国在对外汇储备的使用上应该再大胆一些,组建国家主权投资基金、机构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支持,增加企业持有外汇的意愿,加大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出口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韩晓平看来,企业走出去,消化外汇储备存量的形式应该多元化,重点应该放在到国外建设高铁、核电等投资,并购盈利的外国企业,购买国外的基础设施等方面。 利用外汇换石油 在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当下,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促进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了艰巨的考验。 “不妨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建立起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长效机制。”对如何多样化利用外汇储备,韩晓平如是建议。 他表示,美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低价时买进,高价时卖出,其石油储备体系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来自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显示,由于需求上升和开采成本不断增加,油价呈现长期上涨趋势。以名义价格预计,平均石油进口价格到2030年将达每桶190美元,石油资产名义年平均收益率将达4.5%左右,明显高于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 在很多专家看来,购买石油等资源型产品可以从不断走高的资源价格中获得保值、增值收益,从而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据了解,我国从2003年开始启动石油储备体系规划,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炼油企业而言,增加石油进口则是求之不得的事。 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隶属中化集团,该公司销售部副部长郑亮对导报记者表示:“中化集团去年获得了1000万吨原油配额,包括昌邑石化在内的旗下子公司都从中受益 。”
据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透露,山东地炼每年拿到的原油进口配额只有17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据导报记者了解,2014年度的原油进口配额方案将很快出台,规模将有所提升,对各类民企开放程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