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面对4万亿外汇储备的“天量”,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均有蠢蠢欲动,欲分一杯羹的想法,称要重新布局外汇储备的战略投资,提出由国家层面重新布局战略性投资的有之,提出要去海外购置“战略性资产”的有之,提出要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再投资的也有之,甚至有提出要拿外汇储备用于战略性外交,逼“敌国”就范……
需要强调的常识是,央行的外汇储备并非免费的午餐,它对应的是人民币负债,每年需支付高昂的成本,包括维护现行汇率制度的巨大成本。
首先,外汇储备要定义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需要的部分应该是多少。传统上用于应对进口和外债的偿付,并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做应急之用,因此,其投资的基本要求就是保本而非高收益。超出传统保险意义上的部分,可以市场化途径做投资性管理。但这也不意味着投资可以不再以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安全性和收益性仍是需要保证的,因为,4万亿外汇储备是资产,更是负债。
其中,4万亿外汇储备的60%来自经常贸易项下,40%来自资本项下。换言之,不管其中的1.6万亿是以热钱还是FDI直接投资项目的方式留在中国境内,这部分资金是因为看好中国投资前景留在中国,并体现在外汇储备上。一旦这些外资需要撤离,中国政策当局虽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延缓撤离带来的冲击,但从法理而言,是无法完全阻止这一行为的。当然,外资全盘撤离的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极小。在相当长的范围内,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道路,中国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再说60%来自经常贸易项下的外汇储备,实际的所有权也属于结汇的企业和居民。他们之所以目前不愿意持有美元资产,也是因为目前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更高,民间也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海外投资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才形成了以外管局外汇储备中心为主要投资主体的现有模式。
简而言之,外汇储备不能成为各路诸侯分而食之的“唐僧肉”。
而央行应如何管理好外汇储备?中国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的成功经验,在目前框架下,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管理外汇储备的机制和平台。
世界上的主权财富基金运作,已有足够多的样本和数据,可以总结出基本经验。其主要步骤,就是引入公司化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引入专业化投资团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引入市场竞争;同时,对投资效果要做长期化考量,信息相对透明,并建立社会化的监督机制。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可称成功样板。这家公司成立之初也曾不无波折,但借坚持市场化运作获得长期成就,刚刚公布的年报显示,这家公司过去39年的股东投资回报率达到每年16%。
央行外管局成立于1979年,目前外管局下辖的储备管理司与“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管理外汇储备,引入了相对灵活的事业单位编制,也从国际市场聘请了个别专业高管,努力追求专业化、严格控制成本,以相当俭朴和低调的方式,尽力在资产配置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市场化努力,这么多年来是相当不容易的。
但这里仍存在明显局限:事业单位并非真正的公司,无法建立现代公司高效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资本市场,终难成为真正的“弄潮儿”。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所管理的资产,在人均意义上也嫌过大。国际经验表明,大型国际投资机构的人均管理资产的跨度约为5亿至8亿美元。而外管局的外汇储备管理团队逾500人,人均管理资产约80亿美元。
正如2013年7月22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行情,问诊)》周刊第28期社评“舒立观察”所言,既然国际资本市场已经接受了主权财富基金公司管理模式,中国没有理由不顺势而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下决心从行政管理走向市场化管理,超越部门利益,尊重现实权属,采纳国际经验,作出全局性设计。以中国外汇资产之庞大,一两家公司管理难度过大。可考虑在外管局之下,设立数家类似中投的市场主体,赋予其明确的历史使命,并在投资目标、投资领域、资产属性等方面有所区分;也可考虑对中投注资,在其下设几个相对独立、定位不同的机构,使之彼此竞争。最近,以稳健著称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分拆出几大公司,以期强化竞争机制,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这些机构一旦明确是独立法人,是市场化主体,就应该权责明确,要真正做到谁出资,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谁获得收益,鼓励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更不容忽视的是,应建立一整套可追溯、可问责的长期机制,以规避道德风险。
但从长远而言,应坚决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步藏汇于民,真正的投资高手只能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市场竞争。淡马锡模式虽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却有一点无法照搬,即以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有一家市场化的高效的国有投资机构不是不可能,但以中国的体量和治理的复杂性,能否大面积复制?同样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效率可以改善,但终不能和市场激烈竞争中获胜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效率相比。提升民间的海外投资能力,真正实现全球化配置资产,才是中国的发展方向,据此,可倒推出改革路径和步骤,循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