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7月CPI或落至“1时代” 央行:8月或出一定回升(本文)
PMI淡季不淡透出企稳信号 央行有望8月再度降准
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PMI 55.6%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8月后CPI可能回升
央行8月将降准以“稳”增长
年中经济会议定调“稳增长”后,7月份经济运行数据下周将密集发布。在物价整体平稳运行的背景下,业内普遍分析认为,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回落到2%以内。
7月CPI或落至“1时代” 央行:8月或出一定回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8月9日,统计局将发布7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包括居民消费价格(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月度报告。
继6月份 CPI创下29个月最低点之后,7月食品价格有涨有跌,但整体价格仍平稳,加之翘尾因素大幅回落。因此,业内普遍预期,7月份CPI涨幅可能会再创新低,同比涨幅将回落至1.7%左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7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可能基本持平,加上7月份CPI翘尾因素比6月份大幅回落0.47个百分点,初步判断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左右,继跌破3%之后继续下行并跌至2%以内。
交行
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7月CPI翘尾因素比6月大幅回落0.47个百分点,因此,7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左右。
不过,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虽然7月份CPI同比涨幅在翘尾因素影响下将进一步下降至1.6%左右,但未来物价水平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在7月份以后,翘尾因素对CPI向下的影响逐渐降低,CPI同比增速将逐步见底回升。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出类似的表态。央行日前发布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效解决信贷
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物价形势,央行强调,受到基数降低等影响,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目前看回升力度不会太大。当然也需要注意的是,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性产品和部分不可
贸易品价格存在趋势性上涨压力等影响,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
工业数据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渐明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将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即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今年以来,欧债
危机持续蔓延,外需不足矛盾突出,我国经济运行承受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速连续六个季度回落,“三驾马车”中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也告别了持续多年的“两位数”时代。
除了备受关注的物价以外,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指数也将在9日一同发布。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尽管利润增速连续第五个月出现负增长,但降幅有所收窄,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渐明。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在外需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仍保持了10.5%的增长速度,这样一个速度无论与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都是不低的。”
此外,另一组数据勾勒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新动向。投资增速从前五月的20.1%反弹到上半年的20.4%;6月末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增速比3月末高0.4个百分点,信贷投放明显加速。
7月CPI可能跌进“1时代”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四发布7月份CPI、PPI数据。尽管7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有涨有跌,但整体价格仍平稳,加之翘尾因素大幅回落,市场普遍预期,7月C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1.7%左右,继6月跌破3%之后继续下行并跌入2%以内。
7月份是夏季蔬菜上市高峰期,但由于多地持续暴雨成灾,影响了蔬菜生产及供给,导致食品价格有涨有落。根据商务部监测数据,7月份前三个星期中,食用
农产品价格有两个星期出现小幅上涨,一个星期小幅回落。
“总体来看,食用
农产品价格总体仍维持平稳运行的态势,预计7月食品价格环比将可能基本持平。”不过,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7月CPI翘尾因素比6月大幅回落0.47个百分点,因此,7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左右。
唐建伟预计,由于整个三季度CPI翘尾因素都将处于持续回落过程,因此如不出现新的涨价因素,预计三季度CPI同比都将维持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运行。
银河
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表示,7 月份CPI 同比增速约为1.7%,其中翘尾因素影响1.6%,新增约0.1%。三季度物价低过2%成为大概率事件,下半年物价水平会在3%以下运行,物价下降可期。
此外,由于需求疲软,7月份PPI同比仍会负增长。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7月PMI分项指数中,购进价格继续回落,降至2009年以来的新低,显示在需求不足下PPI仍处弱势,预计7月PPI将由6月份的-2.1%继续下滑至-2.5%。
PPI的持续回落也表明了经济运行放缓,与之相随的是通胀持续低位运行,因此市场不免担心,宏观经济会面临通缩风险。
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目前我国处在“去通胀”阶段,通缩风险仍然较小。未来总体较低的通胀水平将有利于政策维持放松态势,为政策制定者更专注于稳增长创造条件。(上海证券报 梁敏)
PMI淡季不淡透出企稳信号 央行有望8月再度降准 8月开门红未能延续,股指依旧呈现下跌态势,上证创出的新低2100点亦岌岌可危。市场从对政策的极度敏感转向对经济底的寻觅及确认。本周公布的7月官方PMI指数为50.1,在淡季回落甚微,透露出些许经济回暖信号。与此同时,由于
外汇占款增长乏力,为稳定这来之不易的回暖“火苗”,央行有望本月再度降准。
PMI淡季不淡透出企稳信号 本周公布的7月份中采PMI为50.1%,同比跌幅收窄。而汇丰7月份PMI则为49.5%,相比6月份大幅回升,结合两个PMI数据来看,季调趋势已经回升(见附图)。结合工业增加值及工业企业利润来看,目前经济下行动能逐步减弱,中国经济正在筑底过程中。但是下行势头能否就此在3季度止住?仍存在较大争议。从最新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利润来看,6月份工业增加值已出现反弹,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
4~7月制造业一般呈现季节性回落,而今年5月份以来,PMI的同比跌幅分别为-2.9%、-0.2%、-0.1%,跌幅逐渐收窄,显现出“淡季不淡”的现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此表示,7月PMI指数降幅继续缩小,表明经济增长筑底企稳迹象进一步明显。从分项指数来看,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出现了季节性回落,其中生产指数跌0.2个百分点,至51.8%,创下去年12月份以来新低,而新订单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表明当前总需求增长仍然较为羸弱。而库存则有明显改观,产成品库存显著下降,而原材料库存则继续反弹,这让市场多了一份乐观。
但订单指数低下使得综合数据的积极意义打了折扣,需求动能依然不足让经济回升仍然存在隐患。“企业恶化趋势正由小微企业向大型企业演化,房地产去库存缓慢,购进价格指数进一步回落,PPI仍将下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微博)对《红周刊》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没有完全被消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表示,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而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半年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大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随着“铁公基”大幕再启,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地方版“四万亿”计划不断在发酵。
热钱逃离迫使央行降准
“稳增长”还需低利率来支持,年内央行一系列降息、降准措施已经使得资金价格开始下行。多家
机构宏观分析师认为,7月份CPI跌破2%已成定局,再次降准是大势所趋。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将维持在低位,而且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二季度外汇净流出714亿美元,这些表明市场非常需要流动性的注入。央行于本周共进行了580亿元逆回购操作。由于本周内有1450亿元逆回购到期,而可供对冲的到期央票仅10亿元,本周公开市场被动净回笼资金860亿元。在本周大量逆回购到期的压力下,央行需要采取更多手段来调节流动性。
从最近6周情况看,央行连续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逆回购操作来保持流动性,远超出前两轮逆回购时间。市场分析认为,可能是在连续两次降息推动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升带动的骚动引发决策层担忧,随着逆回购的规模逐渐减小,逆回购可能接近尾声。依据前两轮逆回购结束后央行紧接着就宣布降准,结合下周将是7月经济数据公布集中期,依据惯例,数据披露期降准的时间窗口最大。徐洪才表示,8月降准将是大概率事件。而此前接受本刊采访的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商务部研究院白明也表述了相似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仅仅靠逆回购不能以缓解基础货币增长乏力局面,因为在贬值预期下热钱不断逃离中国,今年1季度外贸顺差还保持在500亿美元,2季度就出现了逆差,而且5月份出现千亿元负增长现象。为保证市场充裕流动性,这将逼迫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反向对冲。降准预期带来流动性释放有助于缓解股指中枢渐趋缓慢下移的态势,相比当前交易费下调、退市制度,无疑降准对
股市提振作用更加明显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