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据载,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哈尔滨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外金融机构汇聚在哈尔滨。俄罗斯首先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特权和优惠政策,大肆发行俄币“卢布”(也称羌帖、老毛子票)。此时,正是哈尔滨市面上中国货币短缺的时候。也正是这个原因,哈尔滨的商家及市民很乐于接受“卢布”。可是东北其他地区及关内各省的货币市场仍使用“银圆兑换券”,所以来哈埠办事及购物的单位和个人,需要事先把“银圆兑换券”兑换成俄币,方能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1914年,沙俄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旋涡,卢布爆跌,沙俄帝国银行宣布停止兑换纸币,从此“卢布”开始贬值。一时间,哈埠金融秩序紊乱,通货膨胀严重。听上年纪的人讲述,老毛子票最不值钱的时候用袋子装,刚好能换上一两斤棒子面,不用数袋子里面到底装多少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金票乘虚而入流入哈埠的金融市场。国人本能地觉醒起来,纷纷起来抵制日币的发行。1919年5月30日,滨江道尹召集银行信托公司道里、道外两个商会在整顿金融的会议上拟定流通国币。是年10月,中国新兴的货币哈尔滨地方币“哈大洋”问世,它的诞生有效地抵抗了外币,改变了日币在哈埠金融市场的地位。
但是,由于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纷纷涉足哈尔滨金融业以求分得一杯。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此间飞扬跋扈,他们无视中国的主权滥发货币,掠夺哈尔滨的资源和财富。东三省各官银号及关内各省银行也争相在哈发行地方货币。哈埠金融市场上出现了美金、英镑、日本“金票”、沙俄“卢布”、哈埠的“哈大洋”、“现大洋”、“现小洋”、“奉票”、“吉羌”、“永大洋”、“江大洋”、“吉平银”等30余种中外货币,造成了哈埠货币流通市场纷乱异常的局面。
有需求就有市场。此间,专门从事以兑换为生的“钱桌子”、“钱庄”等货币交易所应运而生。钱桌子这个行业其实很简单,露天营业,全部的家当就是一桌一椅,专门从事兑换各种货币。1910年时,哈尔滨的钱桌子已有70多家,居吉林省首位,到1915年已增加到100多家。这些钱桌子绝大多数设在闹市和马路两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固定的挤兑场所,道外“正阳大厅”(现在的靖宇大街)是当时出了名的通兑一条街。
老哈尔滨人都知道,钱桌子主要兑入兑出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货币,1918年前是以兑换俄币为主,即用“官帖”、“奉票”、“汇帖”等货币兑换“卢布”,再用“卢布”换回所需要的货币。1918年—1919年间转为兑换日市“金票”和“哈大洋”为主。钱桌子的生意人通过索取兑出兑入的贴水赚取利润,与现在倒腾外币赚取差价的人差不多。可民间兑换货币并不随行就市,稍明市价的人多有不服,这样打架斗殴的事情就屡见不鲜了。
见哈埠钱桌子日趋增多,当时的警察厅规定:“钱桌子”每月必须上缴营业税,交老帖(羌帖,老毛子票中的一种)20元,年收大帖100万元左右,以此来规范“钱桌子”。
1919年10月,哈大洋诞生并逐渐成为货币流通市场的主流,这样小一点的钱桌子兑换业日渐萧条。到了1920年,哈埠的“钱桌子”关闭了70多家。后来随着“哈大洋”在市面的广泛流通,钱桌子逐渐完成历史使命,淡出哈埠货币流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