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015年三季度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人民银行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8月10日中间价出现了接近2%的变化,创2013年4月25日来新低。
人民币汇率走势有了新变化。我们认为,要更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有必要分析一下前三季度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具体情况。
有效汇率指数分析
先来看看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走势。
2015年第三季度8月10日为提高人民币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在8月10日之前,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延续了之前持续走高的态势,继续小幅升值。8月10日之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出现了一个迅速下跌的过程,在此之后至季度末有效汇率指数保持震荡走势。三季度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指数呈现出前期持续走低,后期小幅震荡态势。
三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由144.22点先上升至8月10日的147.57 点,其后又回落到146.20点;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51.38 点先上升至8月10日的154.89点,其后又回落到153.47点。名义有效汇率模拟值由季度初的95.54点 下降至季度末的91.88点,实际与模拟值的差值由季度初48.68扩大至季度末的54.32。这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下跌过慢,人民币还有一定程度的高估。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了超过2%的贬值,中间价由季度初的6.21上升为6.36,人民币贬值2.39%。而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也出现了一定的贬值,即期市场上人民币贬值2.70%,不过全季度即期汇率振荡仍较明显,振幅为3.3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模拟值(中间价)由8.85上升至9.20,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差值由2.64 扩大至2.84,表明目前的紧盯美元导致人民币币值高估,人民币仍然存在贬值压力。
指数构成要素变动
再来看看人民币汇率指数构成要素的变动情况。
复旦人民币指数是以24种双边汇率、贸易权重以及价格指数等为基础,根据一定的规则编制,汇率指数变化的背后是不同构成要素的变动,因此对构成要素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动。
2015 年第三季度对货币篮子中的大部分货币人民币都呈现贬值态势(共有17种货币对人民币贬值),贬值的幅度略大于升值幅度。其中对人民币贬值幅度最大的为巴西雷亚尔,其次是俄罗斯卢布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幅度均超过了5%。对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大的是日元,其次为欧元、港元、阿联酋迪拉姆以及美元,上述5种货币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均超过了2%。
在8月上旬之前,人民币基本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紧盯美元态势,人民币对美元走势相对平稳。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报价,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偏差得到一次性校正。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2298元,创2013年4月25日来新低,之后人民币汇率持续下挫,直至兑美元中间价跌破6.4元。8月下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一定反弹。对于欧元、日元和英镑,人民币在8月10日之后均有较大幅度的贬值。但在9月份英镑兑人民币又有较大幅度的贬值。
指数变动贡献率分析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一篮子货币对名义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动贡献率。
变动贡献率是样本货币双边汇率和贸易权重的综合计算结果,衡量了样本货币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之间的关系。贡献率为正说明样本货币汇率变动与名义有效汇率变动方向一致,贡献率为负则两者变动方向相反。而贡献率正(负)绝对值越大,则增加(缩小)名义有效汇率变动的作用越大。三季度人民币虽然对欧元、日元和美元等货币呈现贬值态势,从而推动人民币有效汇率下行,但有十七种货币在三季度对人民币都呈现贬值态势,推动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上行。其中,巴西雷亚尔、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对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的贡献率最大。因此,三季度人民币虽然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但由于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大幅升值,正负作用相抵,三季度人民币有效汇率则呈现震荡走势,波动幅度并不大。
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一篮子货币所在国家的价格变动与我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值,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与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之间的差距即取决于相对价格的变动。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相对价格逐步趋近于1,至2015 年一季度已经基本接近于1,它反映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与样本区国家加权平均通货膨胀水平接近。不断缩小的相对价格水平减小了名义汇率指数与实际汇率指数之间的差距。结合价格水平可见,目前我国和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处在通货紧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