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外媒称,3.33万亿美元是很多钱。这是中国所储备的外汇大山的金额。没有一个国家的存钱罐里有这么多的钱。但尽管如此这里也存在着问题。
据奥地利《新闻报》1月11日报道,自从去年夏天市场首度大跌以来,北京已经为支撑股市和人民币汇率用掉了大约5130亿美元。这相当于外汇储备在一年内减少了13.4%。这是中国外汇储备自1992年来首次收缩。
报道称,现在分析家们提出疑问:中国还能支持多久?外汇储备绝不仅是在其他地方花不了的钱这么简单。仅就必须以外币支付的进口而言,中国就需要几千亿资金。这还未算“丝绸之路”这样的政府项目和对委内瑞拉等其他国家的贷款。
“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外债以及进口的需求和对汇率的管理,那么中国则需要大约3万亿美元。”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首席策略师郝洪说。现在距离3万亿的标杆已经不远了。
其他分析家给中国的余地也不是很大:“外汇消融的速度令人担忧。”新加坡银行的首席经济师李捷龙对彭博新闻社说,“因为关键不是它什么时候达到零的水平,而是它什么时候达到2万亿”。而且,为了能让国家“运转”中国需要多少储备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即便中国还能“烧”1.3万亿美元来支撑股市和货币,这些卖出行为也不会在真空的空间里进行。
报道称,虽然中国外汇储备的具体组成不为人知,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中国至少持有1.2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多数估计认为,实际上的数量还要更多。不管怎样,中国是拥有18万亿美元债务的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报道称,只有美国央行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比中国多。如果中国卖出这些债券以获得流动性,美国政府融资的难度将因此而增大,而且在极端情况下这甚至可能导致美联储主席耶伦推迟加息。
在中国股市新年一开始大跌后美国股市遭遇了史上最差的开盘,这令形势更加艰难。而且大量抛售还没有结束:周日开市的阿拉伯国家股市进一步走低——这对本周来说是个不祥的预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举行的一个吹风会上说,北京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将继续干预货币市场以防止过度波动。
另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2月8日报道,随着中国央行在资本外流加剧的情况下出售美元支撑人民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降到2013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说,外汇储备11月底下降872亿美元,至此今年以来外汇储备累计下降4050亿美元。
报道称,自外汇储备8月减少创纪录的939亿美元以来,这次的跌幅为月度跌幅之最。8月外汇储备大幅下降源于人民币意外贬值。
由于投资者担心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这种局面引发了一波资本外流潮。
经济学家们说,对美联储将于本月加息的预期也加剧了资本外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
(2015-12-09 11:16:33)
【延伸阅读】外汇局否认“资本外逃”:储备下降在可控范围内
中新网10月22日电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奕在介绍2015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情况时表示,今年以来或者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确实呈现了一定的流出趋势,但这种跨境资金外流是有具体原因的,不意味着是资本外逃。
数据显示,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1.88万亿元人民币;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前三季度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亿元人民币,银行结售汇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体均呈现逆差。
对此,王小奕指出,第一,今年以来或者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确实呈现了一定的流出趋势;第二,这种跨境资金外流是有具体原因的,不意味着是资本外逃;第三,储备下降目前还在可控范围内;第四,应理性看待这种波动,我们对未来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还是有信心的。
为更好解读外汇局发布的不同口径数据,王小奕首先解释了日常发布的三套数据,分别为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结售汇数据,还有国际收支数据。第一个口径,涉外收付款反映了银行代客,也就是企业、个人等主体国际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收付情况,包括人民币、外币,包括贸易、投资等各类项目,但不含银行自身的跨境交易。上述交易发生后就会记录在涉外收付款统计中。前三季度,涉外收付款累计逆差600多亿美元。
第二个口径,银行结售汇统计涉及的主体包括银行自身、企业和个人,他们在收到或者需要支付外汇的时候,就会有在银行结汇或者购汇的兑换行为。自我国取消企业和个人的强制结售汇要求后,企业和个人从境外收到外汇后,可以自行选择结汇或者以存款等方式保留,这取决于企业和个人对当前汇率和经济形势的判断,今年前三季度结售汇逆差为3000多亿美元,表明企业和个人呈现净购汇状态。但净购汇并不意味着立即对外支付,购汇后可能是支付进口或对外投资,可能是偿还境内外汇贷款,也可能是存在银行,所以结售汇逆差与涉外收付款逆差的差距较大,体现了企业和个人对汇率的预期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第三个口径,外汇局按照季度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时滞大概为一个多月。国际收支数据按照居民、非居民的原则记录,一些项目可以更好地衡量我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国际收支数据主要分为两大项: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假定净误差与遗漏为零,那么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之和为零,经常账户顺差就等于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还包括储备资产变动。从公布的上半年数据看,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占GDP比重为3.1%;不含储备资产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56亿美元。如果在这1256亿美元中再剔除直接投资,也就是剔除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ODI和外商到国内投资的FDI,非直接投资项下逆差为2172亿美元,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债、贸易融资以及贸易信贷等,更贴近地反映了这些项下的跨境资本流动情况。目前三季度数据尚未发布,上半年非直接投资净流出为2000亿美元左右。
同时,王小奕指出,国际收支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中国也不例外,最近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人民币升值期间通常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储备增长实际上也是资本流出,只不过掌握在央行手中。日本、德国多年来就呈现国际收支“一顺一逆”的状况,所以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这种调整也很正常。
面对有关“资本外逃“的质疑,王小奕认为,当前的资本流出与恐慌性资本外逃存在本质区别。首先,主要反映了外汇资产由央行持有转向企业和个人持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藏汇于民,企业和个人更愿意持有外汇或者对外投资。同时,银行为应对今年以来远期结售汇逆差的需求,也购入了大量的外汇头寸,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外汇头寸净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增加了500多亿美元。其次,在“
一带一路”战略等推进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意愿明显增强,“走出去”步伐加快。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最后,部分外汇流出反映为企业主动减持了一部分对外债务,降低了自身的高杠杆经营风险。总的来说,当前的变化都是正常的,不属于资本外逃。
此外,王小奕强调,应理性看待当前的国际收支波动。在资本流出的时候,市场主体可能会出现跟风等非理性调整,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但从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看,并不存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基础,市场的非理性因素也会逐渐随着经济的稳定而消失。我国国际收支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受经济基本面影响比较大,我们对国际收支运行的长期稳定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