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如约正式成立。央行昨天宣布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其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
根据协议,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出资384亿美元,日本出资384亿美元,韩国出资192亿美元,分别占储备库总额的32%、32%和16%,东盟10国共出资24亿美元。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将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向面临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参与方提供资金支持。各参与方有权根据协议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在其出资份额与特定借款乘数相乘所得的额度内,用其本币与美元实施互换。中日韩三国的借款乘数较小,分别为0.5、0.5和1。东盟10国的借款乘数则分为2.5和5两档。
据介绍,清迈倡议多边化将强化本区域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区域内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并对现有国际融资安排加以补充。
有关专家认为,东亚是全世界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美元外汇储备占GDP比例最高的地区。东亚地区成立外汇储备库对稳定亚洲金融环境、改善各国金融系统、避免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是好事。从长期看,如果东亚地区能同欧洲那样,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并走向单一货币区,必将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刻影响。
新闻背景
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
200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出“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建议将清迈倡议下较为松散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整合为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2007年,各国财长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
2008年5月,各国财长决定区域外汇储备库起始规模为800亿美元,其中中日韩与东盟出资比例为80%和20%。
今年2月,各国财长决定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将储备库规模扩大至1200亿美元。
随后的5月,各国财长就储备库出资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一致。
名词解释
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
近年来,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需要。
例如:2001年以来,中国央行参加的东盟10国加中日韩(10+3)之间建立的货币互换网络。2007年末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有关国家美元短期流动性问题,美联储与多个央行开展的货币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