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李瑜丨册封体制中疏球的历史和货币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5/4 16:42:00

原创
李瑜(竹洲)
顾会忠

2025年05月03日 05:56
江苏


5人























欢迎投稿:  微信同步:15312898018  敬请关注《古泉文苑》公众号,精彩多多。


文|李瑜(竹洲)


在琉球故土的风景胜地残波岬,耸立着一尊期像,明像遏指大海对面的中国,默默诉说着问中国的情谊,这尊雕像所纪念的就是琉球中由国王察度之弟泰期。泰期在公元1372年的中国之行,确定了中国与琉球的朝贡宗属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琉球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公元1372年正月,也就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诏谕琉球:

联为百姓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造使外务,播告联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极知,兹特遣使往请尔其知之。①

杨载是怀着志忑的心情出发的,因为在他之前的元朝,元世祖就曾派使臣去往琉球,可惜海路茫茫未能到达,然而杨载却是幸运的,他不仅抵达琉球颁布了诏谕,还使琉球国土上,当时并存的三个小国家:中山、山北、山南都积极响应。

首先来明“贡方物”的就是中山国的皇弟泰期,时间是公元1372年的十二月,对于来京奉表称臣的琉球朝贡使团、洪武皇帝比较重视,因为这个举动完全符合明太祖“抚诸夷于八极,各相安于彼此”的国策,太随即赐大统历、金织文绮、纱罗等物品于察度。其后,琉球的山南王和山北王也先后往明朝朝贡,并同中国保持了密切的交往,随着交往的深入,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正式赐中山国驼钮镀金银印一枚,又于二年后,分赐山南王和山北王印。

永乐元年(1403年),中山世子武宁遣使讣告明朝,称国王察度在1395年亡故。第二年明成祖即道行人时中赴琉球吊祭,同时诏武宁袭爵,是为新的中山王②。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琉球山南王汪应祖世子他鲁每进页并请装爵位,这是琉球首次向中国提出的册封请求。③自此,琉球国王的更替,都在得到中国的册封后始为正统,这一定制,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球为日本完全侵略后结束。

起初朝贡明朝时,琉球土地上有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国家,史称“三山时代”。三国中又以中山国最为强盛。公元1406年,佐敷村的按司巴志联合山南国等力量,一举击破中山国,夺取了中山王位,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自己执掌国政。其后1416年,巴志灭山北国,1429年又灭了山南国,统一了琉球。明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派内官柴山为史,正式承认三山的统一,并赐巴志“尚”姓,尚巴志成为琉球统一后第一尚氏王朝的第二位王(第一位是尚巴志的父亲尚思绍)。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
第一尚氏王朝维持时间不长。公元1469年,第一尚氏的尚德王病故,由于尚德王暴虐,失去了民心,群臣拥立前朝田臣金圆为王,从而形成了琉球第二尚氏王朝。
在第二尚氏王朝尚宁王时期,璃球国的邻居日本于1609年派鹿儿岛摩萨游岛津家久入侵洗动了琉球,使得琉球从此受到了江户幕府的控制。公元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土地属于日本的“内落”,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三年后,日本又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朝页。1879年3月30日,日本改琉球为冲绳县,流放末代王尚泰于东京,琉球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托管了琉球,然而,在1972年,美国又将琉球群岛的管理权移交给了日本。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
从历史的轨迹看,在被日本强行吞并以前,琉球虽然朝贡于中国和日本,但他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存在着。

在回顾琉球国的发展史中,应该看到明朝初期的几位皇帝可谓功不可没,其中明初制定的“赐舟”、“赐技术人才”、“同意二年一页”、“允许来中国国子监留学”等规定使得琉球在社会、文化、经济、航海等方面快速地发展起来,为此后成为东亚海上主要贸易区域奠定基础。

明代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是亚洲的翘楚,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从东南亚、印度洋一直到非洲的东岸。郑和的宝船有44丈4尺(138米)、宽18丈(56米)、排水量约14000吨、可载重7000吨,第一次出航是208艘编队的规模。④这些足以见证明代海船的制造产量和水平。然而同时期的琉球造船航海水平极为落后,萧崇业在其《使琉球录》中说:(琉球)“缚竹为筏,不驾舟楫”。落后的航海业与自然资源的匮乏,使琉球成为当时东亚和东南亚一带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为了改善琉球的海航能力,加深中琉间的沟通,明初的洪武、永乐间曾先后赐给琉球30艘海舟(册封舟)。明中叶以后,又同意其可到当时中国最先进造船基地福建购买和修理船只,先进交通工具的获得,使琉球交往海上国家成为可能。

先进设备的拥有,还需要尖端技术的支撑,鉴于此,朱元璋在福建挑选了“善操舟者三十六姓”移居琉球。⑤琉球国非常重视“闽人三十六姓”,他们一到琉球,即在王都首里城中的久米村(唐营)定居,据说久米有“永久享有俸禄”的意思。他们中“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以为指南之备”。
我国东南沿海的“三十六姓”在琉球广泛传播了明代的社会人文和航海技术,并世代居住在了那里,成为中琉间友好的使者。如今走在首里街头,随处可见福建的文化建筑气息,这与“闽人三十六姓”的功绩分不开的,在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于琉球的前一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已允许琉球派留学生到南京的国子监学习,而且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下去,国子监是明代最高的学府,留学生在那里待遇优厚,衣食住行基本免费。
他们所学儒家、书画、天文、地理、历法、农业、航海、中医等等范围很广,学成归国后,极受历代琉球王的重用,委以要任,成为了琉球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明代,朝鲜是一年一贡或数贡,琉球为二年一页(曾一年一贡或数),安南、暹罗和爪哇三年一贡,日本则十年一贡。明朝实行海禁后,中国与其它国家海上贸易只有册封和朝贡二种官方形式,其它如借口“漂风船”进行贸易和民间走私都要被查禁的,朝贡本是向宗主国进献方物,而中国明清政府照例对朝贡国家各类人等进行赏赐,且赏赐的价值往往儿倍于贡物。
中国历来奉行薄来厚往的思想以体现大国风采,故此,每每朝页一次,朝贡国获利数倍。更重要的是,贡船所带贡物之外,还携带大量的土特产,这些特产可以在中国指定地点销售,一般销路很好能从中取利丰厚。返程时,这些使团又购买大批丝绸、瓷器、中药、书籍、铜钱等奢侈品、日用品回国出售,从而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这种贸易中国官方不看重,但对朝贡国很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财富的重要来源。朝贡贸易其实是明清朝的一种对外政策,是对向中国忠诚的藩属国的补偿性质的特权,朝贡次数的多少直接反映二国间的亲密关系,也直接涉及到藩属国的利益所在。琉球二年一贡,反映了明清朝对琉球的友善和帮助,大大促进了琉球文化经济的发展。

古泉界,一般把“大世通宝”、“世高通宝”、“金圆世宝”、“中山通宝”、“琉球通宝”这五种钱币定为琉球国的货币。其中“琉球通宝”为大型钱,分椭圆形和圆形二种。
1609年3月4日,九州岛主岛津家久在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默许下,用一百艘兵船,装载三千兵丁从山川港出发,通过武力侵略攻占了琉球。虽然此后日本迫于明朝的压力而撤兵,但自此日本人在琉球的渗透日益猖獗,琉球受到了江户幕府和萨摩藩的一定控制。1862年,萨摩、鹿儿岛藩主岛津氏为更多掠夺琉球经济,以“英法国人多年滞留琉球国,为此花费甚多”为理由,在得到幕府同意后开始铸造“琉球通宝”运往琉球国使用。因此,“琉球通宝”不是琉球国的自主货币。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
另外,“中山通宝”因存世量极少,形制薄小,又无史籍明确记载而不能确认其真正的归属。故,目前能确认为琉球国铸造的货币只有“大世”、“世高”、“金圆”三种。

“大世通宝”是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第六代國王尚泰久所铸,尚泰久是统一三山的尚巴志的儿子。琉球统一后,在尚巴志等几代王的努力下,到尚泰久时期,琉球业已成为太平洋上的重要海上贸易场所。现存冲绳县博物馆的“万国津梁钟”中有用汉字铭文记载的:“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城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
可见当时的琉球已然繁荣富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琉球国自铸货币的环境已成熟,“大世”钱也随即降临了。从大世钱的面文形制不难发现,他是仿明代的“永乐通宝”而铸造的。其中面文“大世”二字硕大古朴与楷书的“通宝”二字极不协调。这是因为,当时制作时,是以明朝“永乐通宝”为蓝本,将“水乐”二字移掉,保留了“通宝字样,并自书“大世”文字加在钱上。尚泰久称为大世王,说明“大世通宝”是取王的称谓而来。目前所见此钱一般直径在23mm,重4克左右:钱背浅,内外线条不十分明显;版别变化不大,为少见之品。图一是笔收藏的一品较常品规整的“大世通宝”,直边厚重,规矩中略显粗犷,直径23mm、厚1.4mm、重4.55克。

维“大世”之后,尚泰久的儿子第一尚氏王朝的末代王尚德铸造了“世高通宝”,问世时间在公元146年。尚德被称为世高王,他是一名开疆扩土的国王,在任内相继征服了奇界、马齿山(庆良间岛)、古米(米岛)等岛的按司势力。然尚德又是个暴虐者,很不受部下的欢迎。在他死后,群臣杀了他的继承者,转而拆立前朝旧臣金圆为王,金圆的登基意味着第一尚氏王朝的结束。
“世高通宝”也是依“永乐”钱样铸造,他的面文书写已流畅,大小趋于协调。其直径一般在23mm左右,重量只到3克之间:钱背浅且内外线条不规整有的甚至模糊不清。世高钱比大世钱存世要多,也出现了明显版别的变化,如有一种“世”字的写法为三竖二横,被人称为“三十世高”所见稀少。图二是笔者所藏的常见品:直径23.2mm、厚0.9mm、重2.24克,图三是笔者所藏的直边厚重型,较普通的少见。直径23.3mm、厚1.5mm、重3.94克。


1470年金圆即位改名字为尚圆,1472年明朝正式册封他为琉球王。也就在这一时期,尚圆以自己名字为钱文,铸造了“金圆世宝”。“金圆”钱直径在25mm左右,重量超过4克,但铸量明显减少,因而。此钱更具有纪念币的意义。此后琉球直接使用明钱,基本停止了自铸币。

上述三种琉球货币,在清代去往琉球册封使的记录里却绝难找到,册封使往往记载琉球使用日本的宽永钱,但实际看到的却都是些“轻薄无文字”的劣质“封印钱”。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使的徐葆光在其《中山传信录》里的介绍就很有代表性:
市中交易用钱,无银。钱无轮廓-一间有旧钱如鹅眼大,磨漫处或有“洪武”字:已绝少,今用者如细失丝圈,一贯不及三、四寸许:贯口封一纸,扣铃记之,散即不可用,每千,值国银二分二厘。其平时皆行“宽永通宝”钱…国中旧有洪武钱,永乐十一年又赐永乐钱,天顺二年王请照永乐宣德间例,所带货物以铜钱给赐,礼部寝之,本朝又无赐钱之例,故其国少中国钱。

从徐葆光的描述中,可以得之,在清代,琉球使用的是一种既无内外郭,也无文字且非常轻薄的铜钱。这些钱一串一串使用,名为“封印钱”,日本人称为“鸠目钱”。由于清朝没有向琉球赐钱的惯例,而明朝所赐之钱因时代久远已经很少了,如是,琉球平时多使用日本的“宽永通宝”钱。

其实,琉球国在繁荣时期使用的货币是多样的,期间既有中国方孔又有日本方孔还有朝鲜、越南的钱币,当然还包括它自己铸造的货币。
中国是“汉文化圈”的主体,中国铸造的汉字方孔钱在清朝中后期以前一直是东亚国家的通用货币。日本、朝鲜、球、越南等国家使用的都是汉字方孔钱。而汉字方孔钱无论是哪国造的,只要是质量过关,都可在这些国家流通交易,其地位犹如现在的美元。“万国津梁钟”铸造于琉球尚泰久王五年(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当时这口钟悬挂于首里城的正殿,钟上铭文称琉球为“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也就是说琉球国曾经是海上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事实确如铜钟所述,当中国实行海禁后,琉球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中、日、朝以及南洋各国之间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那霸港异常繁忙。自然,琉球国土上,各国贸易的媒介方孔钱也流通频繁。

那么,历任清朝琉球的册封使在琉球为何看到的基本以劣质“封印钱”为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嘉庆五年(1800年)的册封副使李鼎元所作的《使琉球记》的一段对话中可窥知一二。李鼎元当时和香崖的对话:

(李鼎元) 闻国中率用“宽用钱”,此来亦不见,昨香崖携示串钱,环如鹅眼,无轮廓,贯以绳,积长三寸许。连四贯而合之,封以纸,上有钤记。(香崖)语余曰:“此球人新制钱,每封当大钱十封。舟回日,即毁之。"盖国中钱少,“宽永钱”铜质又美,恐中国人买去,故收藏之,特制此钱应用。市中无钱,以此,其用心良苦也。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
这些话,还被同时出使的沈复描写到他的《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琉球为防止好的质量钱流出,才采取用临时货币的政策,通过好钱藏匿,新铸劣钱使用的对策来迷惑册封使团。这种情况对我们认识古代中国周边国家方孔钱的使用是有所启发的。

汉文化的光芒,曾被中国周边国家广泛吸收,并深深影响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当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认同且使用华夏文明时,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的“中国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形成了。在这个文化圈里,汉字方孔小平钱作为区域性货币,被各国广泛使用。不管这些方孔钱是引进自中国还是各国自铸,只要质量过关,都可互为流通,这段历史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结束。


琉球也是“汉文化圈”国家之一,因此他的货币主要就是汉字小平方孔钱。这些方孔钱前期主要来源于中国的明朝钱,当明钱流入数量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时,就自己铸造货币作为补充。但由于其地资源匮乏,缺乏大量铸造钱币的条件,就逐步放弃自铸货币,代以“汉文化圈”中其它国家的方孔钱使用。在清朝不再输出钱币于琉球时,恰逢日本的“宽水钱”大量发行,自然琉球国就以“宽水”钱作为主要货币流通了。在清代琉球也自主铸造过钱币,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那霸的蓄懿德就奉命在福建学习铸钱方法,归国后“铸出鸠目钱十一万贯”。⑦但那些钱币的质量非常差,“鸠目”之钱往往做为“封印钱”而临时使用。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琉球国》。
②《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三月壬辰。③《明太宗实录》卷164,永乐十三年五月乙酋。④《从十五世纪出发》中华书局2004年第14页。⑤《明会要》卷77,外藩,中华书局,1956年。
⑥ 李鼎元:《使琉球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0页。
⑦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第177页。引《球阳》,角川书店,昭和57年,第259页。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