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家风馆
2025年05月10日 18:01
四川
听全文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天府家风馆已关注分享视频,时长00:370/000:00/00:37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进度条,百分之0播放00:00/00:3700:37弹幕倍速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想看?1000张邮票特展 观看更多转载,想看?1000张邮票特展天府家风馆已关注分享赞10在看2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一枚邮票,方寸之间镌刻历史记忆。优良家风,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5月10日,“时代新风 家国同梦”家风宣讲暨“邮票里的家与国”特展在位于新都区的天府家风馆启幕。
活动现场
活动由四川省纪委监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纪委监委宣传部主办,新都区纪委监委、区委宣传部、中国邮政四川分公司联合承办,通过家风文化研讨、家风故事分享、1000余张邮票特展,展示邮票里的家国情怀,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路径,为新都家风之城建设注入鲜活内涵。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宣传部,新都区纪委监委,新都区委宣传部,中国邮政四川省分公司等有关领导及嘉宾出席。据悉,“邮票里的家与国”特展将从2025年5月10日持续展览至2026年4月30日,免费向游客开放。
此外,全国首个家风主题邮局——熊猫家风邮局在天府家风馆内设立,提供书信投递、文创消费、文化体验等多元服务,与特展形成联动。
全国首个家风主题邮局在天府家风馆内设立
香城家风源远流长香城许多优良家风,已经融入新都人的血脉中,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时光洗礼中焕发新的光彩。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右一),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专家祁和晖(中)现场分享
“500年前的明朝四川唯一状元、新都人杨升庵,能成为一代大儒,凭的不仅是一颗文学匠心,还有一门好家风。”现场,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结合杨升庵家风,分享“家国同构”的理念。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杨升庵之父杨廷和虽官至首辅,却以“修身齐家乃第一事”训诫子孙。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写下《四足歌》,告诫后人“茅屋是吾居,淡饭充吾饥,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姿”。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专家祁和晖则从文学视角切入,从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谈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家风可打破“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发展为国风。
祁和晖教授尤喜欢从新都清流走出的作家艾芜的《南行记》。她说艾芜出身书香之家,若只为家庭温饱,本可教书,不必如此奔波受苦,但他的家族家风使他用脚步去丈量大地,“一只用细麻绳吊着的墨水瓶”,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艾芜故居
五月的川西坝子,绿意盎然,艾芜故居掩映在翠竹中,泛黄书卷上的文字,传递着“流浪文豪”艾芜耕读传家的朴素智慧。
他借鉴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风总结的“四宝家风”,即“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当作自己的精神养料。
谭继和和祁和晖两位教授认为,从明朝杨升庵“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到近代艾芜“四宝家风”,好家风始终滋养着香城人的精神世界。
邮票特展:微型课堂里的家国叙事“家风”一词最早可见于《后汉书·文苑传》:“家风不坠,世传文学”。古往今来,成为照亮后人前行之路的灯塔。
如何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一枚小小的邮票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它是记录乡愁的时间胶囊,是社会变迁的生动缩影,是认知世界的百科全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苏东来教授分享集邮故事
活动现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苏东来教授带来了他珍藏多年的"家风秘籍"——斑驳的《苏氏族谱》、贴满邮票的家书,还有20年前他写给父母的第一封信。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承载着一个家族最珍贵的精神情感。
“邮票就像一扇小小的窗口,可以窥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苏东来教授说道。
20年来,他收集了4万多封家书,从明清时期的族谱信件,到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每一封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故事。
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每一枚邮票背后,都是一段等待被挖掘的历史记忆。
“邮票里的家与国”特展游客观揽
步入“邮票里的家与国”特展,1000余枚邮品,引人遐思。有1840年5月6日,英国邮政总局正式印发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也有1878年8月15日,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忠厚传家久”“热血许家国”“壮志沃家邦”“万家中国梦”四个篇章,勾勒出一幅别样的家风家教图景。
在“忠厚传家久”篇章,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系列邮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沉思。
游客在王铭章将军家书展板前
展板上,新都人、抗日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山东滕县(现滕州市),他出征前写给妻子的家书“此次出征,我很可能为国战死”,与邮票上冲天硝烟一同将游客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着这些邮票和家书,特别有感触。”游客刘先生说,以前总觉得“家国情怀”个大词儿,现在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信件,更加明白什么叫“有国才有家”。
家风之城建设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家风早已浸润在每个香城人的人生记忆和精神底色中。
现场,在新都公安分局民警杨天翠的故事里,她所在的“天翠护苗工作室”将反诈知识编入《黑神话:悟空》游戏课件,指导家长用童话角色扮演普及法律。
民警杨天翠分享家风故事
受聘环节,天府家风馆4支志愿者服务队接过聘书,成为新时代家风的“播种者”。来自毗河中学的杨若依,作为志愿者代表分享志愿服务的感受。
15岁的杨若依分享志愿服务感受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经历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所做何事,家风都是每个人的精神养料。家风就像一串不断摇摆的风铃,时刻给人不经意的提醒。
新都广泛开展“家风日”系列活动。2024年征集家规家训、家风故事800余个,创编诗歌、戏曲、舞蹈等家风文艺作品120余个,良好家风蔚然成风。
“有家风样本,有典型案例,有‘大家风’的雏形,新都家风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纪大海,曾如此评价。
观众拍照记录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也被刻在了天府家风馆大门石碑上。
此次特展将持续展览至明年4月30日,通过邮票“微型课堂”, 弘扬优良家风,涵养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