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枚苏炉花钱的跌价之殇|钱币市场寒冬下的冷思考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7/16 8:59:00
原创 顾会忠 

2025年07月16日 06:12 江苏 10人 星标



前言:去年在华夏平台连佣金二万五拍来的苏炉花钱,如今挂古泉园地标价五千,半年没人问,愁啊!





去年春拍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老友在华夏拍卖平台,以两万五千元高价(连佣金),竞得那枚"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苏炉方孔大花钱时的兴奋模样,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记得当时他很兴奋,接连发来十几条消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视频充斥了我的微信界面。




上图为网络借图,原币图片,好友怕公布后,影响到后期销售,所以不愿提供,笔者非常理解他的苦衷。





那枚直径约五厘米加的方孔花钱,满身清晰的锉痕,在镜头下泛着冷光,近乎未流通的品相。配上凌厉如刀的边道,确实堪称苏炉花钱中的上乘之作。



唯一的缺憾是,皮壳是黑包浆,而非传世黄亮的,以及肉眼可见的轻微失圆,但这些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都不过是美玉微瑕。



作为浸淫钱币收藏近二十年的老玩家,我当时给出的市场估价是一万五千元左右。这个数字,让酒意未消的老友瞬间清醒了几分,他半开玩笑地拍着大腿说:"这顿酒可喝贵了!"






但我依然用那句圈内人耳熟能详的话,宽慰他:"只要东西对,价格迟早会涨上去。"



这句话在2022年以前堪称金科玉律。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2015年某藏家以八千元购入的咸丰大钱,三年后就在某德拍出了三万;2017年五千元成交的稀版银币,到2020年市场价已突破两万……



时间换空间的理念,曾让多少藏家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时移世易,当老友昨天发来那条,"挂价五千半年无人问津"的消息时,我对着手机屏幕怔忡良久,内心感慨万千。



古泉园地的交易页面上,那枚曾经风光无限的苏炉花钱,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书,连浏览记录都寥寥无几。两万元的巨额亏损,不仅折射出个体玩家的判断失误,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收藏市场的凛冬已至。



细究这场"滑铁卢"背后的原因,首先浮现的是宏观经济的寒意。与2021年顶峰时期相比,当下钱币的流动性已萎缩近六成。某拍卖行资深从业者透露,今年春拍的中高端钱币成交率不足45%,而三年前这个数字还维持在75%以上。其次,苏炉花钱这个细分领域正经历价值重估。前些年因"苏工"概念被炒至虚高的品种,如今正回归理性价位。今年诸多平台拍卖中,同级别的"状元及第"花钱成交价,已回落至一万元上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偏好的转变。



相较于曾经被追捧的"水表金、生坑美锈",现在藏家,更青睐传世黄亮皮壳,更准确的说,是理性的回归。某知名币商展示的销售数据显示,黄亮品相的钱币成交周期平均比黑包浆缩短40%。而轻微失圆这个曾经被宽容的缺陷,在当下挑剔的市场环境中,也成了"致命伤"之一。就像我那位老友的藏品,虽然整体状态上乘,却偏偏集齐了所有"不受欢迎"的元素。



这场跌价风波带给收藏者的启示,远比表面看起来深刻。它打破了"真品必涨"的市场神话,暴露出非理性追高的风险。



一位资深藏家的比喻颇为精妙:"现在的市场,就像退潮时的海滩,大家都在看谁穿着泳裤。"钱币市场的肃条,并非个类,其它文化收藏品,甚至曾经热火朝天的房地产,都跌成了狗。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这场调整未必是坏事。







剔除泡沫的过程虽然痛苦,却为真正懂行的藏家,创造了"沙里淘金"的机遇。某私募基金艺术品投资总监指出,当前市场已出现结构性机会:"中低端普品持续阴跌,但顶级珍品的抗跌性依然强劲。"



窗外的风景树,在夏风中沙沙作响,笔者陷入了沉思,或许,这就是收藏的真谛:在市场的起伏中保持清醒,在价格的波动里坚守热爱。那枚沉默半年的苏炉花钱,终将在某个懂它的人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毕竟真正的收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价格数字游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9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