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元收藏上,我始终有一个偏激的个人观点——“铜元收藏谈钱既俗且蠢。”
“收藏”的意义“收藏”两字拆开,一是“收”即买入、选入,二是“藏”,放起来束之高阁、密不示人。“收藏”两字是动词,如果作为一个句子就缺少了主语。“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就要继续分析,什么样的“物”值得收藏?什么样“人”可以收藏?
我常讲铜元,品相上有“三全、无锈、原味、深打”4个特征。敷衍开,也是三个类:1、版品结合的名誉品(5-6级,收藏的终极目标)2、三全深打巧克力(7-8级,独立大版或难度版)3、三全原味原光品(主要集中在9-10级普通版)并非任何一枚铜元都值得收藏。那些锈品或是非三全品,都是“玩”,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收藏。真正的收藏,要有对真伪的认知、对美的欣赏,两者交汇又构成了升值潜力。由后点可知,我们并非完全不谈钱,在我眼中的“钱”并非当下的钱,而是“收藏”后完成的升值,即时间换空间的产物。于是对我而言,放弃了今后的升值空间,大谈当下的市场行情价,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可是今天的币商,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当下的三瓜两枣钱。
由物匹配人,如果主语是“人”,由于值得“收藏”的铜元是精品,而非烂大街的普通铜元,因此,对收藏者必然是存在“财力”要求的。有泉友最喜欢讨论的就是这枚铜元值多少,那枚铜元值多少。可以说只要心心念念就是钱,说明极度缺钱。既然“缺钱”,如何“收藏”?“吸引力和金钱是双向吸引”,铜元收藏里那些既一眼开门,品相又相当完美的铜元,自然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有所上浮。以恒定的市场价去衡量,犹如“刻舟求剑”。从我个人过手经验来说,我只过手我自己觉得值得收藏的铜元,从以买家的喜好来决定。这些我过手的铜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我而言相对普通的普版三全巧克力类铜元,此类我一定会严格把握市场行情价,以低购入,加一口就跑。另一类是值得收藏的极品铜元,此类铜元既不会低价甩,也不会按所谓的市场价平出。我以后者“以藏养藏”。
价格陷阱不考虑升值的玩,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考虑升值的是买别人喜欢的东西。收藏的最佳状态,就是买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的东西。此类铜元必然是“真”与“美”的结合。但大部分泉友在做选择时,往往只注意了“价格之低”而忽略了“品质”。可谓舍近求远、本末倒置,远远偏离了收藏本质。直播间里大行其到的是最不值得收藏的锈品与非三全铜元,网站上最热门的是化学溶液清洗过的高分,或者是工艺品入权威盒子的铜元。这些都只有眼前之价值,说白了今天买了,后天不卖就会粘手里了,看似价格合情合理,实际是“价格陷阱”。我们再回到“收藏”本身,“收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玩?自己欣赏?还是带有“炫耀”性质的与泉友共赏?或者是以铜元收藏为媒介实现财富的传承?——我想恐怕是后两者居多。既然是后两者,我不知道这些与“当下的价格”有何必然之关联?其实,铜元收藏圈里几类人是泾渭分明的:一类是币商,一类是藏家。藏家里“纯玩”是一类,“收藏”是另一类。
我再问一个问题,为何我这么反对对价格的过度执着?以我为例,我买到老藏家的极品铜元,如何我觉得价格有点低,我会主动加钱——为了下一次有更完美的藏品做铺垫。如果某泉友和我大谈某一品种行价在多少,我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只能卖你生意货,极品铜元不会给你看,因为他太精通价格了——精到了愚蠢的地步。当下的所谓市场价,大多是为“精到了愚蠢”的泉友准备的礼物。当然,如果只是“玩”,必然不能脱离市场价的范畴,但我说的是“收藏”。
从经济学原理看价格经济学建立在“稀缺”的基础上才会稳固。“稀缺”的东西,自然是供小于求,而供需关系影响了价格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稀缺的铜元价格高,且有升值潜力。
简单地说,竞争状态有两种:一种是价格相同的完全竞争状态,一种是质量不同导致价格不同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今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不完全竞争状态”——不同品牌的空调有不同的性能,有不同的价格;不同的面料有不同价格的衣服。等等。一般认为,“不完全竞争状态”更有利于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这也才是社会最理想的竞争状态。但今天我们看到直播间里除了大量锈品、非三全品大行其道外,居然还有大力推荐查价APP的,我也是醉了。你们都生活在什么年代?这种查价APP除了能做价格,操控市场外,还有什么优点么?铜元上的所谓同分同价,只能形成更明显的劣币驱除良币——MS62BN的都在卖化学溶液清理的产物,或者是工艺品入盒或者是非三全的“缺胳膊少腿”品,不然怎么赚钱?!
从银元收藏看价格银元市场发展比铜元成熟。银元是不是开始讲同分不同价了?——这就是以“不完全竞争状态”逐渐取代“完全竞争状态”。这才是趋势……
我只能说,如果看不清铜元收藏上价格体系的重塑的趋势,就会失去一次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