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铜元样币廿年间:硕果累累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8/17 15:57:00


原创 姑苏铜元 铜元学堂
 2025年08月17日 10:53 江苏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铜元学堂
【铜元学堂】唯一账号,其余都是冒充。分辨铜元真伪,讲述铜元历史。
4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近日有幸读到《陈丹尼旧藏机制同治通宝样币》《机制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浙样币》(作者:李骏。本文中部分图片源于上述文章)两文,李先生由文献考证出机制“同治通宝”传承脉络及制造时间等,令我收获颇丰。但关于机制“同治通宝”是否为“样币”等几处细微之处,我个人持不同看法。
李文中“大英博物馆藏”与“黄文元旧藏”机制“同治宝浙”。见下图。




局部细节
细看清晰大图,“同”字上,远不如底板光洁。(蓝色箭头处)
红色箭头处的阳线,多见于阴模修模后产生。


币缘打磨痕迹过重,从图上看为“阳线”,即阴模上打磨,残留的痕迹。该币缘上的打磨痕迹过重(没有底板细腻)。


从图片看,下图一满文中偏向于为凸起的一小块(币模掉渣?)。而下图二中为凸点或是锈斑,待定(需实物分辨)。


“寳”字处,“王”字前两笔起笔处,出现了高低错落的感觉,笔画不在同一平面。一般都不会认为是早期币模应该出现的状态。可参考收笔处的干净、利落。


以上种种,从局部清晰图片看,我很难认为这是一枚“样币”,应该呈现的细节。给我的感觉像是旧模重新修整过。


两副模具?
由图片上的凸点可以推断,大英博物馆藏与黄文元旧藏,可能并非同一工作模打制,或是一副工作模由新到旧。无论哪种情况,即使是后者在正常情况下,打制数量应远超10枚。
李提及的“1866年3月2日Barre在信中请求币章委员会主席允许使用他雕刻完成的模具来制作10枚此种样币”,但细察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机制“同治通宝”的局部清晰图片,很难把此枚实物与仅“10枚的样币”联系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英文Specimen更准确的翻译是“样品”,而非样币。从中国收藏者的普遍认知来说,一般非清代官方认可的产品,宜翻译成“样品”为妥。如上,可认为雕刻师私下保留了10枚样品,留作纪念。
由于图片不甚清晰,我不太确定的是,黄文元旧藏上到底是块斑点,还是凸块?如果是后者,则存在两副工作模。


从图片看,两枚(大英博物馆藏与黄文元旧藏)汉字面的穿口工具粗细不同。可能并非同一批次的产品。


文字书法
如果这枚机制“同治通宝”是样币,那么我们需要问两个问题:
1、钱币上的字一般出自名家之手,清末是否允许不懂书法的洋人,在中国货币上恣意书写?国体何在?
2、铸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清末货币皆以购买洋人机器,自行铸造机制币的方式存在。未闻国外造币厂可以跳过机器设备环节,直接代铸。如有“国外代铸”的极端方式存在,浙省奏折可有涉及?户部如何回复?洋人知不知道兹事体大,不合清代规制。




有泉友会认为,流通版的机制宝浙方孔钱的文字书法也不过尔尔,但不管怎么说,从流通版上,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的提按变化,用笔方式也吻合当时人的书法习惯。


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同治通宝”样币,红框处的用笔几乎是复制黏贴的雷同,此种起笔方式在书法里是不存在的,且字面十余处雷同,章法上是绝不可忍受的,像极了今天的艺术字。


从文字书法看,这是一枚老外一厢情愿、没有得到过国人书法支撑的作品。如何能称“样币”?它与我们心目的呈样,有何关联?它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若解释为“广告币”,这些工艺特征、文字书法,就都可以说得过去了。


我藏的广告币上的工艺特征
我收藏了几种广告币,以下四枚是最常见的广告币形式,这些广告币面对的不仅仅是清末的中国客户,可以是当时的全世界。


我收藏的几枚广告币,文字有模糊、有凸点、有修模。当然这些特征都是非小批量铸造都会具备的。但若是国外铸行的带有中国汉字的机制币,个人以为断为“广告币”工艺,比“样币”显然更为稳妥。




伯明翰造币厂的广告币
《伯明翰造币厂铸币史》中,明确记载了仅提供给清末中国客户的广告币两种。它们是稀少的,因为客户面相对窄的缘故。机制方孔钱有广告币一种:乾隆通宝。


仔细观察上述几枚广告币不难发现,它们要么没有汉字,要么汉字书写也极不规范,类似今天的美术字,比如乾隆通宝,几乎没有提按变化,所有笔画一般粗细,不吻合书法特征。显然这些广告币,都没有名家提供过优质书法,是洋人一厢情愿的作品。
(网络借图)




这些所谓的国外“样币”一向争议很大,是近二十年以来,随着商业化的炒作,才导致“样币”说占了主流统治地位的。
举前人两例,其中一例为郭若愚1991年对“同治通宝”的性质判断。


存在争议的“样币”
广西十年壹毫、贰毫,所谓的“铜样”。
拥有这两枚试铸币的收藏者认为它们由费城造币厂生产,作为样币。这个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但也有较为合理的理由反对这种观点,即(a)在中央政府经常为日常流通从国外订购中国币时,不会有个别的省采取类似的行为,特别是像广西这样的贫穷省份。(b)广西在本地铸造银辅币(纪年民国八年和民国九年),那么它向一家美国造币厂定购用于相似类型的祖模似乎不合逻辑。人们注意到,广西在自己的造币厂中用纪年民国十年及其之后的年份继续生产这样的币。(耿爱德《中国币图说汇考》)
之所以,长篇大论引用耿爱德记录下的合理的反对观点。即证明此类“样币”在民国时即存在极大的争议。
(网络借图)




从“样币”到“广告币”
光绪年间英国伯明翰希顿造币厂因为要向我国兜售造币机器,他们制造了许多机制币的广告宣传品,说明他们造币机器的优良性能。这些广告品大都是希顿厂臆造,不可能说是一种“样钱”。今将传世所见,介绍如下:……
三、机制宝浙局同治通宝铜币
面楷书“同治通宝”对读,背穿左右满文“宝浙”。方郭而圆孔穿通。径2.0厘米,机制。(刊台湾《钱币天地》1979 NO.13)“通讯拍卖”第71号。名:“同治通宝背宝浙机铸铜币”,注:“英国希顿厂试铸币”及“未使用”字样。
此币和“光绪通宝”背满文“宝广”的机制钱风格相似,是英国希顿厂的产品。按希顿厂向浙江杭州厂兜售造币机器是1901年开始,已是光绪廿七年。故知此枚“同治通宝”也是希顿厂的广告币,不是同治年间浙江发行的机制钱。
(郭若愚《英国伯明翰希顿造币厂制造的广告币》)
受当时杂志影响,郭老误以为是英国希顿厂制造,按李文知,应为法国巴黎造币厂制造。但白璧微瑕,性质上我认同郭老的看法——应是当时的广告币,且这种广告币不宜称为样币。
中国机制方孔钱、银元、铜元,皆是洋务运动施夷长计的产物。一面英文,一面满文与汉字(银元、铜元多如此,而机制方孔钱无英文)。洋务运动始于“同治”(1861)终于“光绪”(1895)。
李文指出压印机制“同治通宝”的目的是“信中还提及样币制造的目的是呈交给中国政府,希望能以巴黎造币厂制造的硬币取代中国原有的钱币”。
然“同治”年间,没有规制支撑洋人可以代铸中国货币之说,此时国内也尚无印花机等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机制“同治通宝”显然只是推销机器设备的一款合适的“敲门砖”。




“同治通宝”与左宗棠
一方面确实货币必须与历史建立起联系,才会有意义,另一方面很多学说,只是一种推测,可认为是一派学说,在这种学说中,并没有明确且直接的证据出现。
比如李文说机制“同治通宝背宝浙”铸于1866年,又言左宗棠1866年在马尾建立船厂,购买机制设备,若此币与左宗棠有关联,在福建马尾铸币,应为“宝福”。
历史迷雾重重,一方面理清史实挖掘证据,是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作为收藏者,性质看实物细节、清晰图片,更直接。


匆匆写就,粗糙不堪,与李文的细致与文献资料的丰富,存在差距。仅为表达下个人的不同观点。



了解铜元历史、分辨铜元真伪,这里是关于铜元的课堂。不是拍卖公司,不征收拍品。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

文字系出原创,请勿转载。



铜元样币 · 目录
上一篇
铜元样币=币商的贪婪+藏家的欲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 649
修改于2025年08月17日

留言 8
写留言
曹连松
江苏
1小时前

所谓样币与原光币的泛滥,说白了就是某些人的资本游戏,让他们自嗨去吧。
铜元学堂
作者
1小时前

1
原光币,我有空来讲讲。洗币是垃圾,原味原光,其实很好
曹连松
江苏
1小时前

回复 铜元学堂:我这里说的原光就是指那些明显被精心清洗过然后称之为原光的。真正的原光币,稍有物理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不容易保存,不可能那么多。
Jerry Fong
广东
4小时前

1
谐兄应该亲赴济南给一众人开坛释道
铜元学堂
作者
4小时前

1
他们是鼓吹各种样币的,我和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风轻扬
山东
4小时前

1
不如小学一年级写的字能是样币?
书生
四川
2小时前

广告币。他们说是样币就样币吧,反正又骗不到我们的钱
铜元学堂
作者
2小时前

大买家全被忽悠去买铜元样币了,才导致铜元市场流通币萎靡不振
已无更多数据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386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