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ouxi.com 2025-08-29 09:08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在北宋钱币序列中,治平元宝铸造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其既延续了北宋中前期的铸币传统,又暗合着英宗朝短暂而波折的统治轨迹,从钱文书法到海外出土的很多细节,都折射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图景。本篇就与大家分享与治平元宝相关的历史信息及精彩拍品:
宋英宗赵曙画像(图源:网络)
治平元宝的诞生,与宋英宗赵曙的统治紧密相连。这位由仁宗养子继位的皇帝,在嘉祐八年(1063年)登基后,翌年改元"治平",开启了为期四年的统治。此时的北宋,虽延续着"仁宗盛治"的余绪,却已埋下诸多隐患:英宗继位初期与曹太后的"两宫不睦"引发政治动荡;西夏的频繁侵扰使边关战火不断;治理黄河水患与重修宫殿的浩大工程,更加重了民众负担,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为应对内外困局,英宗决定铸造新币以调节财政,治平元宝由此应运而生。其铸造初衷既是为替代旧币、满足商业流通需求,也是通过货币发行稳定经济的权宜之计。值得注意的是,治平年间同时铸有元宝与通宝两种钱币,材质涵盖铜、铁、铅三种——铜质最为常见,铅质次之,铁质相对罕见,这与当时不同区域的货币流通习惯密切相关,铁质钱币多通行于西北边地,而铜钱则广泛流通于中原腹地。
北宋治平元宝小平篆书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环球2018年10月-钱币(#14)
治平元宝在形制上延续了北宋中前期钱币的成熟风格,同时不乏细微创新。其直径约2.5厘米,重约3.6克,采用圆形方孔的传统形制,钱文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设计基本与仁宗时期的皇宋通宝一脉相承,笔法轻盈流畅,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细分之下,治平元宝的版别丰富多样,狭字、阔缘大字、细缘广穿、小字广穿等特征各具特色,成为钱币收藏者辨识的重要依据。其中,背四出纹的版式尤为特殊,纹路从方孔四角延伸至外廓,既增强了钱币的防伪功能,也增添了视觉美感。
北宋治平元宝小平楷书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环球2019年10月-钱币网拍(#18)
治平元宝的流通史,与英宗朝的政治事件相互映照。英宗继位后,继续任用韩琦、欧阳修、富弼等改革派重臣,试图整顿弊政,并选拔才行之士充实官员队伍,这些举措为"治平"年号赋予了积极的政治愿景。然而,现实却充满波折:"两宫失和"的宫廷矛盾、西夏侵扰的边疆危机、黄河水患的民生压力,使"治平"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
更具戏剧性的是,"治平"年号曾被宋人从阴阳五行角度解读为不祥之兆。"治"字含"水"部,被认为冲犯宋朝"火德";"平"字被拆解为"干"(干戈)与"厶"(私),暗喻"干戈私斗"的政局动荡。这种文字附会虽属无稽之谈,却反映出北宋政治文化中"年号谶纬"思想的盛行,而英宗在位仅四年便因病驾崩的短促统治,更让这一解读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北宋治平元宝小平篆书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A2020年6月加州(#37)-钱币专场
尽管时局动荡,英宗仍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治平三年(1066年),他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著的编纂,与治平元宝的铸造共同构成了英宗朝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印记。
2023年,韩国济州岛高丽王朝遗址出土的治平元宝,为这枚钱币增添了新的历史价值。考古发现证实,治平元宝通过官方赏赐、民间贸易等渠道传入高丽王朝,与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等共同构成宋代货币体系海外传播的证据链。
这一发现背后,是北宋与高丽王朝深厚的外交与经济联系:自993年起,高丽向北宋称臣,建立宗藩关系,定期接受册封;使节往来与边境贸易使宋代钱币大量输入高丽,成为两国经济交流的实物见证。治平元宝在高丽遗址的出土,不仅印证了北宋钱币的广泛影响力,更折射出东亚贸易圈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北宋作为当时东亚经济中心的地位。
治平元宝作为英宗朝的年号钱,见证了"治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承载着宋人对年号的解读;作为流通货币,反映了北宋货币制度的区域差异与工艺水平;作为海外出土的文物,又是北宋与高丽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直接证据。可以讲,从宫廷斗争到边疆危机,从货币铸造到文化传播,治平元宝以方寸之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波澜与传承。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