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钱乾前 鹏城泉友会
2025年09月12日 09:00 北京
一、价值是内核,价格是外衣
很多人会把 “价值” 和 “价格” 混为一谈,觉得 “值钱” 就是 “价格高”。但对钱币而言,两者就像人的内在品格与外在穿搭 ——价值是钱币的 “灵魂”,价格是它的 “市场标签”。
钱币的 “价值”,是它天生自带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属性。比如,古代铜钱能反映当时的冶炼技术,纸币上的图案能记录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就像第一套人民币上的 “工人和农民” 图案,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貌)。
这些历史、文化、艺术层面的意义,就是钱币的 “价值内核”。
而钱币的 “价格”,更像是市场给它贴的 “动态标签”。
它会随着供需关系、收藏热度、保存状况变化:比如 2025 年某纪念币因为热度,刚发行就被炒到原价的 3 倍。但等到热度褪去,价格又可能回落。就像夏天的西瓜,旺季几毛钱一斤,冬天能卖到几块钱。价格变了,但西瓜的 “食用价值” 并没有变。
二、为什么有的钱币 “价值高却价格低”,有的 “价格高却没价值”?
在钱币市场里,常常会出现两种 “反差” 情况,其实背后都是价值与价格的错配。
为何“价值高而价格低”?
例如某些历史意义重大的钱币,因缺乏推广,群众或藏家难以认知真正价值。如一些地方性铸币,虽存世稀少且具有重要历史见证价值,但因缺乏系统著录和研究,市场认可度有限。
为何“价格高却价值有限”?
另一种是 “价格高但价值低” 的 “泡沫品”。某些钱币被资金集中炒作,形成价格泡沫。如近年来一些现代纪念币,在炒作团体推动下价格飙升,但其价值并未相应增加。一些钱币经过商业包装,被冠以“特殊版别”、“错版”等名目,价格因此暴涨,实则学术价值有限。
等炒作热度过去,价格很可能一落千丈,最后变成 “一文不值” 的摆设。
钱乾前
鹏城泉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