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邮友Lion的投稿,他为2025年已发行的邮票设计了一款本票型年册,对比已发行的两本,区别还是很大的。Lion的设计理念是:一是邮票和小型全张全部采用模切工艺(类似《五牛图》套票的形式),方便集邮者随时撕下。二是每套都在边纸上印有红色的二维码,邮票本身也要印有不同于普通版本的荧光喷码,以和普通套票进行区别,更能突出“特供邮票”的身份。三是每页均印上中国邮政标识,由中国邮政直接发行,跳出中国集邮总公司的范畴。四是大幅缩减本票型年册尺寸,改为B5规格,更能方便大家保存。在展开讨论之前,先来看看邮友Lion的设计。
Lion的设计虽然有些不够成熟,但作为个人爱好者,能够付诸如此多的心力和时间,还是能够感受到Lion对邮票的热爱之情。其中一些好的想法,也确实有运用到本票型年册的可能性,如缩小尺寸便于保存,以及模切小型全张便于撕下等。
而本票型年册发行至今,无论是设计还是发行量,都要比普通邮票高出许多,可偏偏连续两年都跌破到了发行价以下,甚至2024版增加了数字藏品这个“杀手锏”后,也未能让其翻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太多人愿意购买。明明发行量只有10万,其中还包含了最近大火的“封神”小型张,连2024年普通年册都翻身农奴把歌唱了,本票型年册为何还在销售价以下?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两点决定的,首先是册子的定位,虽然是独立编号的特供题材,但本票型年册中有的邮票,普通年册也全部都有,重复性的内容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其次是一体化的册子,让这个产品失去了受众群体,现在还在接触邮票的无非三个群体:拿邮票使用的,拿邮票收藏的以及拿邮票炒作的。
出厂就溢价一倍销售的先天性因素,让其根本不会被人大量购买用于邮政服务,除了少数用于首日封制作的邮友外,根本不会有使用者拿去抵扣邮资。
对于收藏者来说,预订年册是如今集邮人群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当自己有了普通年册后,谁还会购买一本“重复性”的邮票,何况整本册子采用塑封包装,以收藏价值来说是不可能拆开塑封的,所以欣赏性也就没了。最后就是炒作者,相同发行量甚至更少的特供大多处于几十元附近,虽然本票型年册发行量不大,但298元一本的售价以及高达一倍的升水率,直接将利润提前收走了,这些利润是极可能变成购买者的亏损的,与其这样,不如买面值附近的其它品种,风险肯定小的多。
失去了受众也就失去了市场,供需关系自然造成了现在打折的现实,所以无论Lion将本票型年册设计得如何优秀,其实都无法改变本票型年册的市场走向,好看不好看在所有人面前,似乎不重要了。邮友们觉得,本票型年册现在的问题是设计吗?打折的原因是商家在亏本甩卖吗?想来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