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边缘上的孔洞称为齿孔,为了便于撕开邮票而凿打。分撕后,凸出的部分称为齿,凹进的部分称为孔,合称为齿孔。齿孔度数是表示齿孔密度的量度,以20毫米内有多少齿和多少孔的数量来表示。 如一枚邮票的一边在20毫米内有10个齿和10个孔,齿孔度数为10°;如果是11个齿、12个孔或12个齿、11个孔,则齿孔度数为11.5°,齿孔度数以P表示。齿孔是为方便撕开邮票而设计,是邮票的附属特征,但由于涉及到区分版式和印次等,所以邮票齿孔也是传统集邮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邮票只因为齿孔度数不同,价格可谓是天壤之别。如,普无号中的解放军10度粗齿票与11.5度细齿票,一个市场价格仅有5元,一个高达6000元。邮票齿孔虽然发明了一百多年,但打孔方式并不多,下面我就讲讲以下三种:线式打孔:齿针排列成直线状,一次可以打出一整行邮票的一边齿孔,在打好一个方向后,全张邮票需旋转90度,再打另一个方向的齿孔。一个全张邮票,需横、直分别凿打多次方可完成全部打孔程序。如整张20×10枚邮票,须在横行打孔11次,直行打孔21次方可完成。线式打孔是中国邮票的第一种打孔方式,大龙邮票、小龙邮票等,均采用线式打孔。线式打孔的主要特征是,邮票四个角的齿孔交叉点上大多呈错位状,或不规则的叠孔,偶然会出现中心孔,四个角上的交叉孔吻合的不多。在撕开后,邮票四个角不全是四分之一的圆,这种打孔方式容易出现票幅尺寸不同和漏齿。梳式打孔:齿针排列如同一把梳子,每打一次可以完成每枚邮票三个边的齿孔。打孔时逐行推进,不用旋转方向。一个全张邮票,只需逐行凿打一遍即可完成全部打孔程序。如,红军邮版票(5×10),竖向连续打孔6次即可完成。这种方式打孔的漏齿变体很少见,偶然发现多是在最下一行,因为如果在中间位置,三边漏齿很容易检查出来。梳式打齿比线式打齿更先进,因为一次可以完成三边,这种打孔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梳式打孔的主要特征是,齿孔的交叉点上为一个有规则的中心孔,少数下边齿孔会因校对不准而存在类似漏一齿的移位情况,有人称为“跳齿”或“局部漏齿”。在分撕后,四角大多为四分之一圆,四方连的中心大多数为完整的圆孔。磨削式打孔:是指打孔针进入纸张后,高速旋转磨出孔洞,工作原理如同电动剃须刀里的圆形刀头一样。采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卷筒纸印刷的邮票,均采用磨削式打孔。
磨削式打孔的主要特征是,齿孔不圆,齿孔边缘有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