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邮政的新邮销售方式再次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尤其是那种“破版销售”的奇怪操作,令人不禁质疑:这种模式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明明整版邮票可以销售,却偏要分开破版进行出售。这到底是为了“稀缺性”还是为了制造更多的销售噱头呢?新邮销售模式成疑问
新邮销售的破版模式,表面看似增加了邮票的稀缺性,却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个“饥饿营销”的手法,曾经为邮政带来一定的市场关注,但如今,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种做法已经显得愈发疲软。过去大版的稀缺性或许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但现在,这种需求早已趋于平淡。与此同时,依赖于此的年册、年票等附加产品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减弱。破版销售效果堪忧
要说破版的真正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真能创造出一种市场紧张感,然而如今这一模式的作用越来越小。大版邮票的破版并未让其变得更加抢手,反而导致了许多收藏者的冷淡。邮票已经不像曾经那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投资对象,很多邮友选择不再续订年册,甚至对于限购的邮票感到反感。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最让人痛心的是,限购政策不仅破坏了用户体验,还无形中减少了市场流通量,导致不少新入手的邮票根本无法在市场上找到足够的买家。“饥饿营销”背后的困境
说到饥饿营销,它背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制造“稀缺性”,通过限制供应来推动需求。然而,这种模式依赖于市场对稀缺的认知,但当市场逐渐意识到这一套路时,这种手段自然失去了原有的魔力。邮票的真正魅力,应该是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而非仅仅通过限购和破版来制造所谓的热度。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破版销售终将成为一个笑话。推倒重来,或许是最佳选择
现在是时候反思和调整了。邮票发行量减少,市场需求相对降低的情况下,邮政部门应当放弃过时的破版销售策略。未来如果能够恢复整版销售,或者在价格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可能会迎来更多的收藏者。而大版邮票也不再是冷门产品,或许反而能唤起更多人对集邮的兴趣。毕竟,集邮的核心是邮票本身,而非背后的包装和附加产品。总的来说,“破版销售”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营销手段,继续坚持只会让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时至今日,邮票市场的生死存亡不在于搞那些“噱头”式的营销,而是在于恢复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和重新调整与消费者的关系。这种“旧制度”终究会被淘汰,不如大胆改革,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