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十五运开赛的第一天。邮政在11月9日,十五运开幕式的首日发行了一套邮票加一枚小版张,11月10日,邮总又在集邮网厅上线了一个数藏版的十五运产品。
以往的数藏版市场追逐的热度还不错,尤其是生肖系列的数藏在收藏市场还有一定的热度,不过,这次十五运的数藏在集邮网厅的销售并不是热络。并没有及时售罄,说明几个问题:一是追逐的用户不多,人们的热情不高。二是或许发行量太大,致使网厅的销售额度多,因此也很难售罄。
此外,单价订的太高。78元的价格多少让人不愿意接受。三地小版张的价格订58元市场就一片抱怨声。这次加了数藏,就又涨价,纯粹把集邮爱好者当韭菜来割,难免会引起集邮爱好者的反感。
这款数藏版包括三地小全张、三枚明信片和数字藏品的“组合套餐”。此前无论是58元的摇号版还是61元的预售版,都因吸引力不足陷入滞销。如今捆绑数藏后又涨价,让藏家质疑“数藏是在收智商税”。
而且,数藏本身的介绍模糊到极致,既没有说明采用何种区块链技术确权,也未公示唯一标识查询方式,与工商银行推出的十五运数藏“工银玺链”区块链背书、地标元素融合的设计形成鲜明对比。
或许,十五运数藏版的遇冷,彰显了整个数字藏品行业的寒冬来临。曾几何时,2021年支付宝敦煌飞天数藏上线即售罄,转手溢价超10倍;北京冬奥数藏一度被炒至千元高位,但如今这股热潮已彻底消退。
众所周知,集邮群体更看重实体邮票的版式、齿孔、厂铭等传统价值,对数字藏品普遍缺乏认知和兴趣。他们参与十五运藏品收藏,核心需求是邮票本身的纪念意义,而非附加的“链上图片”。邮政将数藏与邮票捆绑销售,反而推高了购买成本,导致老藏家纷纷选择单独购买实体邮票,放弃数藏版套餐。
数字藏品的核心价值之一是稀缺性,而十五运数藏版自始至终未公示发行量。这让藏家无法判断其市场价值——既担心“无限增发导致贬值”,又无法通过限量属性建立收藏信心。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与行业内“公开透明”的合规趋势背道而驰,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抵触情绪。
十五运作为大湾区举办的重要体育盛事,本应通过数字藏品留下独特的时代记忆。但当前数藏版的滞销现状,却暴露出发行方对市场需求的漠视——既没读懂集邮者对实体价值的坚守,也没理解数藏玩家对技术与创意的追求,只把“数藏”当成了挽救滞销邮票的“遮羞布”。
数字藏品不是简单的“实体+二维码”,而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载体。对发行方而言,与其急于推出拼凑的套餐,不如沉下心打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