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与宝应本家顾宝功老板闲谈,得知他正在舟山群岛“铲地皮”。
手机那头,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岛上铜钱极为罕见,旧手机质量也一般,多是老年机。每日食宿开销不小,算下来竟不低于二百元。
这番叙述,勾起了我五六年前的记忆,那时我也曾与同乡嵇德成结伴,在这片星罗棋布的群岛间寻觅古物。
我们以舟山本岛为据点,每日乘船往返于各个小岛之间。那些散落东海的大小岛屿,像被时光遗忘的珍珠,每个都有独特的风韵。
景色虽美,但岛上的山路之险,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记得那次与嵇总同往某个渔村,必须翻越一座陡峭高山。那条乡道窄如羊肠,九曲十八弯地缠绕在山间。
行至半山腰,嵇总新买的座驾突然动力不济,车身在陡坡上颤抖着停滞不前。紧急刹车!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下方就是百尺悬崖。
嵇总对着新车手足无措,只得紧急致电4S店。在技术人员远程指导下,他终于摸索出爬坡模式的操作要领,有惊无险地翻过了这座山。
那一刻,海风拂面,竟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刺激!
在岛上辗转一周,发现这里的铜钱确实稀若晨星。最得意的收获,当属两枚品相完美的浙江黄铜元,仅此而已。
它们静静躺在渔民家的抽屉角落,铜锈斑驳却难掩精美的面容。
相比之下,刻花铜锁倒是随处可见。这些锁具虽多属民国甚至解放后产物,不如苏南地区常见的清代锁具古朴,但刻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海浪纹、鱼纹、帆船纹、人物花草纹,等等,无不透着海洋文化的独特韵味。
我将它们拍照发到朋友圈,竟颇受藏友青睐,很快便销售一空。
岛上的日子充满意想不到的艰苦。有个小岛荒僻得连旅店餐馆都没有,某日我们错过末班渡轮,只得在车上蜷缩过夜。
海风裹着咸腥味从车窗缝隙钻入,冻得我们睡意全无。
远处渔火明灭,浪涛声声中,我们聊起这些年走南闯北的趣事,倒让这个寒夜添了几分诗意。
寻觅古物之余,我们也留意到岛上散落的瓷片。明清民国的瓷器残片俯拾皆是,可惜多是民间粗瓷。
偶尔能见到青花碗碟的碎片,画工稚拙,却自有一股淳朴之气。
想来这些器物,都曾陪伴岛民度过无数风雨岁月,如今虽残缺,依然诉说着过往。
最让人难忘的,是岛上漫山遍野的橘树。时值深秋,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香气。
当地老乡爽快地挥手:“随便摘!”于是我们每日工作之余,便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剥开金黄橘皮,甘甜的汁水在口中迸发,远眺碧海蓝天,所有疲惫都随风而散。
如今回想,那次的舟山之行收获的不仅是两枚铜元、几把铜锁,更是对海岛生活最真切的体验。
每个岛屿都像一本打开的史书,记录着渔民与大海相依相存的故事。而那些我们苦苦寻觅的老物件,不过是这些故事的注脚罢了。
宝功兄弟还在岛上继续他的寻觅,不知他可曾留意过那片片橘林,或可曾在某个凉夜,仰望过岛上的星空?
这些,或许才是铲途中最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