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三地小全张摇号再次出现中签率100%的结果,区区三万名额都没人参加了,以前众星捧月、一张难求的特供邮票,为何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中签率100%这件事,对于真正的集邮者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今年特供邮票普遍按照摇号加挂号零售的形式进行的销售,也终于将普通集邮者遥不可及的量少邮票,放到了可以“随便购买”的层面上。相比以前的“桂花无齿”,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进步,因为摇号代表了公平,不过换来公平的后果就是,靠信息差和关系链倒卖的商家们,不愿意参与了。
都能得到的东西,谁会加价购买?所以别看只有3万的摇号量,到了截止日期也只有2.5万人参与,市场也只比发售价高出了6元。从这点上似乎也能理解普通的纪特邮票为什么不放开销售了,虽然套票量减少了很多,可如果真的放开了,会不会和特供邮票一个样子,柜台卖不出去,邮商不愿意倒卖,而到了需要集邮者顶大梁的时候,连现在的450万也撑不住?
其实从年初公布的生肖邮票版式三发行量,也能看出预订量在逐年减少,虽然这个数字不能完全代表真正集邮者的数量,但还是反映出了集邮圈子的真实情况。这种有利于集邮的变革是值得肯定的,可放在整个邮票领域来说,却是舍本逐末,没有在邮票的使用和消耗上产生任何改变。泡椒雪梨曾在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的邮政营业厅中购买过邮票和明信片制作实寄封,除了在三亚市区的一家邮局买到过西游记邮票外,其余所有邮局都只有普通邮票在售,想必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邮局的现状。
不消耗又年年发行的邮票,就像是往日益缩小的水池里灌水一样,供不应求时是生命之源,供大于求时就是洪水猛兽,如果再没有打折邮票的利益吸引,面对普通邮票和邮资标签的双重夹击,纪特邮票就更没有使用领域了。减量提振是旧时代调控邮票市场的一种手段,但改变不了邮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打通邮票从生产到消耗这条路径上的每一个环节,才有可能让延伸出的集邮文化茁壮成长。
当然,这次特供销量不佳也有溢价过高的原因,毕竟三地的邮票面值不能互通,放到一起印就没想着让消费者去用,脱离实用的邮票还是少发些的好。集邮是邮资票品的附属,绝不是邮资凭证的终点。如今特供邮票放开都是这个样子,那发行量更大的纪特套票放开则只会更差,改变还需在主业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