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摆摊收货,最怕遇到“捣蛋虫”。这类人往往只需轻飘飘一句话,就能让一桩即将成交的生意,瞬间泡汤。
因此,如何应对这些突发状况,便成了铲客们行走江湖的必修课。
有经验的铲客出门摆摊,总会备上几包香烟。
一旦有人围观,便主动递烟,一人一支,毫不吝啬。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接过你的烟,大多数人便不好意思再说些拆台捣乱的话,甚至还会在关键时刻,帮你圆上几句。
这看似简单的一招,背后却是对人心的精准拿捏。
摆摊收货,绝非铺开一张广告布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识人的眼力,更是应对复杂场面的智慧。
你得学会分辨,哪些是真心想出货的卖家,哪些是看热闹的闲人,更要警惕那些半懂不懂、却偏爱指手画脚的半瓶水“内行”。
对于后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睬,采取冷处理。大多数人见你无意接话,便会自觉无趣地离开,但也难免会遇到,个别脸皮太厚的例外。
笔者曾亲身经历的几次“斗智斗勇”,至今想来仍觉意味深长。
那是在灌云乡下,一位老太婆,拿着一枚品相不错的“咸丰宝苏当五十”来问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一千五百元成交。
正当准备付钱时,旁边一位年轻人(后来才知道,是老太婆的外甥),开始嘀嘀咕咕地劝阻。
眼看老太婆面露犹豫,即将反悔,我急中生智,佯装生气地对那年轻人说:“你要喜欢,加五十块钱你拿去!别在这儿耽误事!”
没想到这一咋呼,真把他给“镇”住了。他连连摆手说不要,随即匆匆离开。我趁机对老太婆说:“您看,让他加五十他都不肯要,这说明我给的价格很公道了。”然后顺利成交。
当然,我心里清楚,外行人多半不敢轻易花这么多钱买一枚铜钱。这一招,赌的就是他不敢接盘。
待他们走后,为防节外生枝,我立即收摊转移了地方。
另一次在苏州甪直古镇的村子里,我刚从一位老奶奶手中收了一堆小铜钱,旁边一位约莫五十岁、骑着三轮车卖河虾的妇女,便开始不停地说风凉话,极尽捣乱之能事。
待我付清钱款,一把拽住她的三轮车,说道:“这堆铜钱,我五百收的,四百卖给你,你要不要?”
她自然不肯要,我便坚决不松手。她急得满头大汗,连连道歉,连卖铜钱的老奶奶也过来打圆场。
我这才顺势放手,她如蒙大赦,骑上车仓惶而逃。她算是幸运的,因为值钱的铜钱早已被我暗中收起,剩下的不过是些无用的“丝丝泉”。
经此一遭,想必她这辈子再也不敢随意多嘴了。
在吴江平望梅堰镇的一次经历,则略有不同。
一位大爷拿来几张老纸币,其中三张三版一角券、六张连号的二版二角“火车头”券,品相极佳,近乎未流通。
围观人群中,一个光头大个子显然识货,伸手就想截胡。我果断推开他的手,低声说:“等我成交,加点钱让给你。”
他闻言便安静下来。待我以每张十元的价格,与大爷顺利成交后,他果然凑上来要买。
我当即火冒三丈,毫不客气地数落了他一顿,指责他不讲行规不讲武德。
或许是被我的气势震慑,或许是自知理亏,他最终灰溜溜地走了。当时的承诺,不过是防止他当场坏事的权宜之计。
对于这种不守规矩的人,实在无需客气。
出门在外,虽是求财,但也不能一味忍让。
该强硬时就得强硬,“人怕狠的,鬼怕恶的”,有时候适当地展现态度,反而能省去许多麻烦。
更有甚者,宝应的Dai哥曾讲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他眼看就要在一户人家成交一枚老玉件,却被这家的女邻居搅黄。
Dai哥恼怒之下,竟坐在那户人家门口不走,还用音响放起了哀乐,一闹就是几个小时。
最后那家夫妻差点跪下道歉,并赔偿了两千元才算了事。
Dai哥的做法固然有些上不了台面,但那个多嘴的邻居,也确实可气,算是花钱买了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不说明,在一线摆摊收货,不仅考验眼力和对古物的认知,更是一场与人性的博弈。
唯有洞悉人心,懂得应变,刚柔并济,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市井江湖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