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邮市的低迷已经成了常态,销毁、减量这些老方法能不能挽回这片市场,已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家嘴上说着“销毁库存,减量发行”,但在如今的情况下,这些举措真的能拯救邮市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面对目前不到100万的集邮人口,靠这些手段只会让本来已经小众的集邮更加萎缩。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发行多少邮票,而是如何重新激活大众的兴趣,培养新一代集邮爱好者。想让邮市复苏,关键在于如何提升新邮的需求量,培养更多的集邮新人。销毁和减量,行不通了!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集邮热潮席卷全国,集邮人数曾高达1700万。那时,销毁库存、减少发行量的做法确实奏效,但时代变了,集邮的群体已从庞大减少到了不到100万的规模。试问,在这样一个“极简”市场中,再通过销毁、减量来刺激市场增长,未免太过天真。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收藏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虽然这一做法可以让市场短期内看起来“清爽”了一些,但却没有办法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如何通过真正的方式去吸引新的集邮人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提升新邮需求量,才是根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能打破困境的办法是提升新邮的需求量。通过培养集邮新血液,才能让这片沉寂已久的市场焕发活力。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激发大众参与兴趣的途径,创造能够吸引非集邮群体的机会。比如,集邮网厅虽有出售新邮,但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知名度不足,购买渠道的局限让许多潜在集邮者无从下手。而新邮预订,看似是一种不错的购买途径,但因其过于偏向长期绑定的方式,实际上却剥夺了人们随时购买的自由,甚至让不少有意向的消费者失去了兴趣。为何集邮新血液难以培养?
然而,即便如此,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大学建校邮票等发行活动,原本可以成为吸引年轻人参与集邮的黄金机会。可当我们调查时,却发现这些活动现场,往往只剩下溢价的礼品册,而面值邮票却少之又少。大学生群体本身对集邮的兴趣并不低,但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以正常价格购买时,热情自然会被浇灭。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是邮票的发行量问题,而是如何合理地连接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每一次发行活动,邮商都应当被邀请到现场,以确保人们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邮票。总结:打通渠道,培养新集邮人
总的来说,集邮市场的低迷,背后反映的是需求与供应之间的断层,而非发行量的问题。想要重振邮市,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集邮新人的培养,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的推广。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邮票,才能激发他们的收藏兴趣。未来的集邮市场,应该是一个更加开放、互动和多元的市场。只有通过打通购买渠道,提升邮票的可接触性,才能真正实现集邮市场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