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领域进入风险频发时代,地方交易场所作为各地客户资金沉淀区以及专业监管的盲区,自是金融风险(及其衍生的社会风险)的防控重点。进入2016年后,福建、湖南等地数个上市场外商品合约的交易场所下架相关品种便是行业洗牌的先兆。
鉴于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引入中国的百多年里,风险事件频发,虚拟与实体经济脱节现象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的现状,大量交易场所运营重结算盈亏、轻价格发现的场外交易品种也是相关商事主体短期内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子商务逐步取代传统线下店面交易以及大量资金寻求出路以致投机、投资需求极端旺盛的时代大背景下,地方交易场所仍然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哺育了大量商业主体。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工商登记在册企业已达1100万家,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按中国13.5亿人口计算,平均每27人即有一家企业。大量商事主体存在的同时,“小、散、乱”式生产经营状况也令商品质量极不统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无穷烦恼的同时,也为下游生产者带来了原材料上的质量隐患,此外还令“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成了束缚创业者攀登价值链高峰的现实枷锁。
从此意义出发,各类上市商品合约的交易场所在制定商品规格、促进市场主体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上实在大有可为。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胶合板(细木工板)期货为例,以往各地物业装修商采用的胶合板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长度、厚度不达标外,力学性能无法支撑装修物质量、化学物残留存在危害健康隐患的新闻也时见报端,而在胶合板上市后,各地厂商纷纷执行GB/T 5849、GB 18580标准,质量隐患大大减少的同时,为图价格优惠以次充好现象也在迅速消失。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交易场所通过综合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套利者资金和意志撮合成交的公允价格,行业利润被迅速透明化,小、弱、差市场主体被淘汰出局,才扩大了主流商品生产商、经营商的市场空间,于客观上也保证了消费者利益。目前,大量地方交易场所还以“白银、原油、沥青、铜、铝”等挂钩国际商品期货价格的场外交易品种为主要运营内容,吸收大量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素质和经营能力都不达标的代-理商向不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理解能力的自然人客户以盈利为诱饵推销上述产品,实在是舍本逐末,也是地方交易场所及其周边商圈近年来声名狼藉的重要原因。
随着“新常态”为经营者、投资者、监管者认同,特别是期货、证券立法的更新,地方交易场所为图生存和发展,应更多地“眼睛向下”研究上市本地特产、工农业生产急需的中间体、半成品、准成品电子交易业务,此外,还可响应国家金融创新政策,上市市场急需的服务(如资产清算、法律援助、劳务外包等)合约挂牌交收业务,用金融市场的灵活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历了“四万亿”后的勃兴,2010年代中期以来的整顿,地方交易场所在“十三五”时期要迎来行业的成熟、稳健发展,在多层次金融市场中找准定位,推广价格机制更为透明,交易机制更为公平的撮合竞价制度正当其时。
(作者系投资者保护专家,前期货从业人士,著有小说《期货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