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当代设计融合发展是非遗资源活化的重要战略取向
(根据西沐在“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大师作品双年展暨中国非遗艺术与当代艺术融合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整理)
中国非遗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澄清。特别是关于非遗产品、非遗市场、非遗产业的发展问题,面对如火如荼的发展现状,必须做出应有的战略性应对。
一、中国非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共识
随着非遗事业与非遗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非遗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展开,并取得了一些共识。其中,一些问题在研究、交流与交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论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成果。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当下或者是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与保护还是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出新与变异的边界,既要强调传承出新的活态化过程,又要防止过度开发而带来的扭曲变异;
二是非遗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需求,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非遗资源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财富,既是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又是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路径与突破口;
三是非遗文化消费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所以,非遗资源系统化、非遗产品、非遗市场、非遗产业发展的过程,既是一种消费过程,又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体验工程,更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播工程;
四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目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与非遗资源的管理工作对立起来。非遗产品市场及其产业的发展,是非遗资源活化的基础与动力,更不能把非遗的传承保护与非遗的市场及其产业的发展对立起来,他们都是非遗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是非遗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是非遗进入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是非遗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
六是互联网及其机制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播、传承、交易、市场与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发展的空间。
以上非遗发展过程***识的取得, 是非遗理论研究、非遗实践不断发展、交锋、不断融合的结果,可谓是得来不易。
二、与当代设计融合发展是非遗资源活化的重要突破口
非遗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不断推进非遗及其文化系统资源的活化。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化的最大效能,就是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最为宝贵、最为强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历史文化“活化”是一个为文化传统寻找精神与灵魂的过程。积极探索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活化”的理念、路径、技术与方法 。其中,非遗艺术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就是让其“活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消费产业与文化新经济的发展,对历史文化的“活化”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与支撑。非遗文化系统资源的活化要重点关注五个基本路径:一是学习、理解与体验;二是非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三是媒体融合与非遗资源的整合传播;四是非遗文化资源的科技体验;五是非遗产品消费性体验(通过产业与市场);六是非遗文化交流与体验的差异性与国际化体验。
当下,非遗的发展,一个重点就是在做好抢救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气推进非遗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特别是在推进非遗与当代设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关键是产业与市场的融合发展,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平台二个方面四个路径:
一个平台:
通过建构非遗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除了基本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遗资源整合与资产化平台,产业要素市场与产业资本市场平台,如通过建立相应的非遗产业基金、非遗设计服务中心等,为非遗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二个方面:
一是在当下,非遗的抢救保护依然是重点;二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转化等工作是核心。重点抓好在保护非遗的自恰性或者是非遗要素自主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遗艺术资源与非遗艺术要素,通过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手段,进入当代人们的现代社会、当代生活之中。
四个路径:
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产业链条,推进非遗艺术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使非遗艺术品、非遗艺术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三是通过发掘新的非遗消费需求,推进非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四是通过“互联网+”使非遗艺术品、非遗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垮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艺术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
三、非遗产业化发展是非遗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非遗消费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消费,是非遗艺术深度体验与传播的战略路径。通过非遗艺术与产品的消费来深刻体验中国非遗艺术与文化,认知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传播中国非遗艺术传统,是当下非遗艺术及其资源发掘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每一种非遗产品,特别是非遗艺术品,其消费使用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化认知、认同的过程。这是通过市场机制、产业机制,利用品牌、时尚等要素,来活化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重要路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努力实现由把文化送出去,向把文化卖出去,再到按照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整合出去这一战略格局。为此,我们认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是非遗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非遗产业化发展应该注重两条发展主线:一是围绕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做文章,即要重点围绕艺术品资源系统化、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这一主线;二是围绕产业融合做文章,即推进艺术品及其资源与科技融合、与金融融合的战略方向,在消费层面,积极推进与社会、生活、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产业化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战略重点: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的作用。二是推进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四是突出“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的建构与形成。
四、深入探索非遗发展的产业化模式是关键
非遗作为不同区域最具特色的特色文化资源,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对于建构共享文化生态工程,安民富民的发展工程,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工程等,意义重大。但不同区域非遗资源的转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模式创新与建构上。
1。非遗产业发展的“三名”模式。基于特色资源的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取向,这是一个这一模式。要关注“三名”模式,即围绕“名人、名品、名牌”来整合资源,搞好特色资源聚集,产业聚集。采取公司制、公司+作坊(工作室)制、合作社制等多种形式,推动非遗产品及其产业的发展。
2。非遗产业发展的“非遗IP”模式。基于非遗资源基础之上的创意,形成独立的非遗IP,并进行非遗IP的授权,发展非遗IP的授权经济,以及非遗IP艺术品及其产业。
3。非遗产业发展的“平台+互联网”的交易创新模式。基于综合性服务平台,用互联网机制,把艺术品生产、交易、消费、服务等体系建构起来,成为产业发展的体系。特别是当下基于文交所平台所进行的非遗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会进一步专业化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文交所关注非遗艺术品板块,成立非遗艺术品交易中心,或者是建立专门化的非遗文化艺术交易所。
4。以当代设计融合发展的产品及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模式。要推进:一是非遗产品要融入当代生活;二是非遗产品与适应当代审美,不断时尚化;三是通过工艺创新,不断开发非遗的消费需求,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
5。以非遗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为主线,推进非遗资源、产品及其产业主体进入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推动非遗资源资产化交易,推动更多的非遗企业上市,或者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的资源,进一步提升非遗资源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实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