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业历经“磨难”之后,中国实体经济真正痛苦的日子即将开始(刀砍僵尸、安置下岗),虽然微观层面这种“好坏”的转变,并不会影响整体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但在一片波澜不惊之下,仍然暗涛汹涌……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六月中下旬至今,从各部委到克强总理、再到习近平主席都在重提有关创新的内容:
2017年7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共同做大世界经济的蛋糕……我们要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这个动力首先来自创新。
2017年7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与会的企业家除了一位传统国有企业代表外,其他两位是来自“新经济、新业态”。在会议上,“双创+简政放权”被再次重点提到。
博览研究员还注意到,关于“创新、创业”,不仅包含实体部门,还包含之前一直被强监管的金融部门。此前,“一行三会”已经在打头阵,频繁强调“金融的改革创新”……
如果说此前传闻中的“7月14日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代表决策层对金融领域有了基本的方向判断和定位的话,那么从李克强的这次座谈会到习近平主席关于“创新”的讲话,我们基本可以明确,决策层对于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包括了从金融到实体)下一个侧重点基本都有了眉目:央行不再释放大量的流动性,金融要适度创新,盘活存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创。
事实上,中国金融行业最痛苦的日子似乎正在过去,而实体经济真正痛苦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稳增长之后转型当中竞争的压力。外部的压力尤其来自所谓与我们转型相近的经济体。比如与中国制造2025相竞争的有“德国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
◆供给侧改革中的整个规划,下一步应该是比较明确,也就是要把“传统产能当中的僵尸企业的处置、国企并购重组”作为重点,以实现“降低成本”。这表明了,在金融业历经“磨难”之后,中国实体经济真正痛苦的日子也已经开始(刀砍僵尸、安置下岗),虽然微观层面这种“好坏”的转变,并不会影响整体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但在一片波澜不惊之下,仍然暗涛汹涌……
从各部委到克强总理、再到习近平主席都在重提有关创新的内容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六月中下旬,从各部委到克强总理、再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在重提有关创新的内容——
总之,从上表可以看出,6月底至今,从各部委到克强总理、再到习近平主席都在重提有关创新的内容。关于“创新、创业”,不仅包含实体部门还包含之前一直被强监管的金融部门。
◆去年同期,2016年7月7日、7月11日,习近平李克强也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下表,博览研究员分别对比了二者的“异同”,通过对比可知,尽管去年同期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有强调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但是二者侧重点仍略有不同,习总书记更倾向于关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情况,而克强总理则倾向于“双创”——
而而事隔一年之后,“创新”的地位再次回升,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起构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两大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行业最痛苦的日子刚刚过去,而实体经济真正痛苦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从部委到李克强总理、再到习近平主席都在重提有关“创新”的内容。博览研究员认为,习近平参加完G20等外访活动后回国,就意味着很可能即将召开有关的“年中总结会”。而随着李克强总理的调研和座谈会似乎就已经提前预示着上半年的总结,并基本透露了中央的看法和政策基调:都在强调“创新”。
如果说此前传闻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决策层对金融领域有了基本的方向判断和定位的话,那么从李克强的这次座谈会到习近平关于“创新”的讲话,我们基本可以明确,决策层对于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包括了从金融到实体)下一个侧重点基本都有了眉目:央行不再释放大量的流动性的背景下,金融要适度创新,盘活存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创。
如此,金融市场从此前执着做减法到现在“针对性”做加法,其利用价值有所提升,也因此,金融业痛苦的日子可能正在过去,而现在我们看到,以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点,盘活存量,国企改革,并购重组这一点来看,僵尸企业离“死”的日子不远了。像“乐视”这种,自己把自己玩坏了,“作死”的“创新”恐怕也越来越多被证伪。
总结而言,供给侧改革中下一步应该是比较明确,也就是要把“传统产能当中的僵尸企业的处置、国企并购重组”作为重点,以利于“降成本”。
博览研究员现在基本可以明确的是,7月中旬前后,中央对于上半年的总结和下半年的展望,在克强总理的讲话和会议当中,在习近平主席的这个创新的言论当中,基本已经有了底数和判断。总之,中国实体经济真正痛苦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刀砍僵尸、安置下岗),虽然微观层面这种“好坏”的转变,并不会影响整体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但在一片波澜不惊之下,仍然暗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