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潘辉注《海程志略》中的南洋钱币(一)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4/8/31 13:15:00
原创 sinial 李骏  南洋钱币志
2024年08月31日 09:16 上海 听全文

请点击上方“南洋钱币志”关注

1830年代初的新加坡港口
(Francois-Edmund Paris绘)

微信公众号:南洋钱币志
为你讲述南洋历史钱币的故事

图片
sinial 李骏
读完需要
12
分钟
速读仅需4分钟

南洋钱币志
讲述南洋历史钱币的故事
22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浮生皆纵 恍如一梦
,
白鸿


致谢
感谢叶少飞教授提供潘辉注《海程志略》中的相关信息。

潘辉注是越南阮朝明命时期的官员,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赖以成名的《历朝宪章类志》之外,也曾将出使中国时的见闻著作成书为《华轺吟录》及《华程续吟》等。

图片
《历朝宪章类志》(越南国家图书馆)

明命十三年(1832年)冬天潘辉注奉派前往江流波(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途中还经过了英国人控制下的新兴港埠新加坡。他将此行的见闻写成《海程志略》一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两地使用的钱币也做了详细的记录,让今人可以借此一窥当年的南洋钱币。

图片

《海程志略》中对新加坡所用的钱币记录如下:
图片
新嘉坡交易唯用番银铜镭,无有钱文。每番银一元换取镭三百六十个。其铜镭亦圆如钱,但无孔方,面惟刻小鸡形。大镭者当二小镭,每十个为一换,十换为一盾,各有小个银片,以此买卖,土俗自觉顺便,盖是大西通制,红毛和兰皆同。寻常换易,伊视一镭犹一钱,而照本国银价,一镭合当六文,较此不无稍贵云。

图片
人像双柱(SBP)
图片
墨西哥鹰洋(SBP)

“番银”所指的是美洲银币,当时流通的品种主要包括人像双柱和较新的鹰洋。多年以来,这些美洲银元大量流入东南亚,已经是当地事实上的主币。

图片
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的Duit铜币(Schulman)
图片
19世纪初的荷属东印度Duit铜币

 “铜镭”则要稍微复杂一点,这个词是南洋华人对小铜币的称呼,如18世纪末的《海岛逸志》和巴达维亚华人公馆档案《公案簿》中所记载,早年多指荷属东印度的Duit铜币。

图片
Soho Mint版斗鸡2 Keping
图片
Soho Mint版斗鸡1 Keping

不过,潘辉注所见到的“面惟刻小鸡形”的“铜镭”显然是指1831年英国商人向Soho Mint订制的带有公鸡图案的新加坡商人钱币。这些圆形无孔的铜币符合“圆如钱,但无孔方”,2 Keping和1 Keping两种不同面值也符合“大镭者当二小镭”的说法。

新加坡1819年开埠之后,1822年莱佛士曾经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向Soho Mint定制减重复刻的1804版苏门答腊钱币,这批铜币大约在1824年末运抵东南亚投入使用。但是此后直到潘辉注到访的1830年代初,英国官方并没有再为新加坡提供任何钱币。官方货币缺位之下,填补空白的就是新加坡商人们自行订制的这些钱币。

1 Keping面值的公鸡铜币虽然标注的面值单位沿用自1822年减重复刻的1804版苏门答腊钱币,但是大小与原本的荷属东印度Duit铜币相仿,实际上其替代的对象是原本盛行于南洋各地的荷属东印度Duit铜币。

图片
约翰·克劳福德
(英国国家肖像馆)

1824年时任新加坡驻扎官约翰·克劳福德(John Crawfurd)向孟加拉的英属印度政府请求为新加坡铸币时,曾经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图片
一枚西班牙银元能换到300 Duit的情况非常罕见,更常见的情况是,甚至在欧洲殖民地也只能换来270到290 Duit。在土著政府统治地区溢价更高,通常240 Duit被认为相当于一枚西班牙银元。
潘辉注记录的“每番银一元换取镭三百六十个”比起8年前克劳福德写信时,铜币有相当程度的贬值。可见新加坡商人引入的私人订制铜币数量之巨大。

图片
2 Stuiver银币(HA)

至于“每十个为一换,十换为一盾,各有小个银片”的理解要更复杂一些。

1824年克劳福德的信中还提及了与荷属东印度Duit铜币同样盛行于南洋群岛地区的钱币:
图片
目前为止,最普遍使用的硬币是荷兰Duit铜币和2 Stuiver银币。荷兰Duit铜币不仅在荷兰领地流通,而且在所有土著政府统治地区流通,即使是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最偏远和人迹罕至的地方,它也是真正的货币,而 2 Stuiver银币是西里伯斯岛真正的流通媒介——西班牙银元只在与外国的商业交易中使用。
……
10 枚Duit铜币相当于1枚2 Stuiver银币
由此来看,每十个为一换的“小银片”大概率是指2 Stuiver银币,2 Stuiver银币本身比较轻薄,也符合“小银片”的感觉。

图片
《爪哇史》附录的兑换比率表

“十换为一盾”的情况要更加复杂一些。盾(Gulden)原本在18世纪早期是荷兰的记账货币单位,在当时的记账货币单位体系中,1 Rijksdaalder相当于48 Stuiver,1盾相当于20 Stuiver,而1 Stuiver相当于4 Duit,即1盾相当于80 Duit。

不过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并不完全是按照钱币上所标注的面值来流通的,1817年出版的莱佛士著作《爪哇史》的附录列出了在爪哇流通的各种钱币及其互相之间的兑换比率,其中可以看到标注面值为2 Stuiver的银币(dubbeltje)当时就是价值10个Duit铜币(与1824年克劳福德记录的兑换比率一致),相当于2.5 Stuiver。

图片
1802帆船1盾银币(SBP)

虽然从18世纪末开始,荷属东印度已经有一些以盾为面值单位的银币,不过可能是实际投入使用的数量有限的关系,莱佛士的《爪哇史》上并没有记录这些钱币的兑换率。

图片

同一时期的荷属东印度Duit铜币面值采用了比较特殊的标注方式,“5 - 1/16 G”表示每5枚相当于1/16盾,与中国铜元的“每百枚当一元”类似。每5枚相当于1/16盾即每1枚相当于1/80盾,所以这还是原本1盾相当于80 Duit体系下的Duit单位铜币。

图片
爪哇银行5盾铜币券(Christoph Gartner)

不过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荷兰人很快就将货币制度转向了十进制,1817年荷兰本土率先切换成了1盾相当于100分。这个倾向也在荷属东印度发生,1832年爪哇银行新发行的纸币称为“铜币券”(Kopergeld),其面值是以盾的单位来设定,但是兑付是按照每盾折合100 Duit的比率以铜币来支付的。

图片
1833年泗水厂2分铜币(Schulman)
图片
1833年泗水厂1分铜币(Schulman)

至于硬币则有1833年开始泗水厂生产2分和1分铜币,这两种铜币尺码与原本的1/2 Stuiver(相当于2 Duit)和1/4 Stuiver(相当于1 Duit)铜币相当,但是面值切换为了十进制的分单位。

潘辉注记录中相当于100枚铜币的盾应该是来源于十进制切换下的新的“盾”单位。

图片
1826年1/2盾银币(SBP)
图片
1826年1/4盾银币(SBP)

1820年代,荷兰也曾经为荷属东印度提供了一些以“盾”为面值单位的小银币。这些可能就是潘辉注笔下以“盾”为单位的小银片。

后续荷属东印度的货币制度进一步改革,彻底完成向十进制的切换则要到20年之后的1850年代了。

图片
明命通宝钱

至于最后一段“寻常换易,伊视一镭犹一钱,而照本国银价,一镭合当六文,较此不无稍贵云”,说的是日常小额交易中,新加坡的最小钱币是一枚公鸡铜币,而安南的最小钱币则是一文,相对廉价的物品在零售时定价也不可能小于最小的钱币,所以这种情况下安南按一文定价的在新加坡则是一枚公鸡铜币。而按照安南钱与银元的比价,折合下来一枚公鸡铜币相当于安南钱六文,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加坡的物价要更贵一些。

在新加坡1枚美洲银元可以兑换360枚公鸡铜币,反推的话,当时在安南1枚美洲银元应该可以兑换大约2,160文,这为我们考察安南钱与银元的兑换率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图片

图片


sinial 李骏
喜欢作者
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
9
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 · 目录
上一篇
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八)《岛夷志略》中的东恒加金币
阅读原文
阅读 239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