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铜元的诞生与使用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3/25 14:41:00
老钱 钱币的收藏与投资
2025年03月25日 13:29

铜元又叫铜仙、铜板、铜毫、铜角子等,是用紫铜或黄铜铸造的圆形硬币,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在中国经济、金融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铜币生产工艺从传统的翻砂熔铸法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冲压生产的新阶段。

在1900年以前,中国一直是方孔铜钱和银两的混合本位制。清朝中叶后,外国银圆大量进入中国流通,中国白银外流,而且在银两与银元换算上造成许多出入和变化,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银荒与币制紊乱。 

光绪十三年(1887),张之洞主持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机器造币厂,全套购进英国伯明翰-喜敦父子公司的设备,并聘请英国技师主持建设、管理、雕模生产等。

该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造币厂,于1889年开始铸造银元,有一圆、半圆、二角、一角、五分五等,成效显著,很快流通全国,成为机制银币的范本,此后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纷纷上马开办造币厂制造银圆。银圆的成功为铜元的产生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总理事务衙门章京刘庆汾分别于1898年、1899年两次上奏请开铸新式铜元,并详细列举了日本等国的铜元成绩,但两次均遭到以庆亲王弈匡为首的反对派的驳回。

这一时期江南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厂又开始试铸了一批机制方孔制钱出来,

在钱荒最紧张的1900年,广东钱局与广东善后局联名呈请巡抚德寿和两广总督李鸿章,请求允许铸造铜元,仿制香港“铜仙”,以抵制外洋铜元,救济财政。 李鸿章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请求。

1900年6月,广东造币厂第一次铸造出了最早的铜元,每枚重二钱(7.45克),以紫铜95%、白铅4%、锡1% 配合铸成。直径28毫米,形式精美。正面中央铸“光绪元宝”四个汉字及满文“宝广”,外环珠圈,上缘纪地“广东省造”字样,下缘为纪值文字“每百枚换一圆”,左右边饰小花星;背面中央铸有象征清朝皇帝的飞龙图案,龙图外环珠圈,上缘为英文纪地“KWANG-TUNG”(广东),下缘英文纪值“ONE CENT”(一仙),左右边饰小花星。“仙”(CENT)意为“分”,即一圆银币的百分之一,原是英国在香港发行的铜辅币计值单位,这也正说明了中国铜元受香港铜辅币(香港铜元又叫铜仙,始铸于1863)影响很深。

新式铜元铸造精良,远非传统手工铸钱所能比拟,不易伪造、私铸;它式样新颖,中间没有穿孔,大大提高了铸造速度和质量;它成色划一,标明与银圆或制钱的固定比值,“通行市肆,民间称便”。




铜元本质上也是一种贬值的大额货币,是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采取的货币手段,但铜元以其前所未有的形制、精良的外观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解决了市面钱荒的燃眉之急,也为造币厂及政府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这在面临庚子赔款的沉重压力的清政府眼里,无疑是一剂救世良方。




福建于1900年8月开始铸造铜元,福建之后是江苏等各省纷汾仿效广东铸造铜元。

于是1901年12月,户部终于发布皇帝上谕,称: “近来各省制钱缺少,不敷周转,前经福建、广东两省铸造铜元,轮廓精良,通行市肆,民间称便。近日江苏仿照办理,亦极便利,并可杜私铸私销之弊。著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筹款仿办,即就各该省搭铸通行。”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二十二个钱局铸造铜元,所铸铜元总额由1900年的16.9亿枚激增至75亿枚。铜元供过于求,加之不少地方开始出现私铸、减重、减成色等现象,铜元信用度逐步减低,开始不断地贬值。




后期更出现了各个省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互相倾销或者互相拒收等恶劣竞争事件,到宣统元年(1909)铜元与银圆兑换比价,已由110枚合一圆跌至130~140枚合一圆,与1905年以前的市价相比,贬值惊人。




为挽救颓势,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以求“圜法整齐,推行尽利,并继续维持中央铸币统一的惯例,清政府决定设立一个户部造币总厂,统一铸造银币、铜元。

1903年开始在天津择地建设。于三十一年(1905)竣工的户部造币总厂,其房舍之设备较北洋银元局更为完备。废除以前的“光绪元宝”,一律改铸“大清铜币”。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唯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

另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二日《财政处庆王奕劻等折》奏称,“(户部造币总厂)所造三品之币,其文曰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归一律”;




1908年户部再下令各厂暂时停止铸造十文,铸造“戊申”纪年的一文黄铜币投入市场,稍微缓解了一点十文的压力,对十文的价值有所维持。

1910年发布《币制则例》再次重申:银元、铜元的铸造大权统由中央掌管;七钱二分制银元定为主币,经批准生产的铜元定为辅币,未经批准的铜元应停止铸造,进一步将造币权收归中央。




民国




武昌革命发生不久,驻扎九江、南昌的江西新军立即宣布江西独立,掌握了全省军政大权,并占领了造币厂,着手制造纪念革命的新式铜币“大汉铜币”,币面左右“辛亥”纪年,中间书“大汉铜币”,正中刻“赣”字,下缘书面值“当制钱十文”,背面图案是表示革命军军旗的粗壮的十八星图。后因设计陈旧、模具不精而停止,

***的第一次参议院会议,决议以国旗五色旗与九星军旗(内外各九星,一共组成十八星)分列左右,一同作为铸币图案,铸造“开国纪念币”。紧接着全国各地立即开始了“开国纪念币”或“***”字样新式铜元的铸造。

民国政府虽然成立,然而政权不一,各地军阀势力割据自雄,战乱频仍,军需支出庞大,单纯依靠传统赋税的盘剥已经很难满足新军阀的需求。




在这种各自为政、中央集权无力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整修旧有造币设施,或新建造币厂,无限制地大量铸造新式铜元,有的甚至直接利用前清遗留的龙版铜元模具,继续铸造“光绪元宝”或“大清铜币”。




整个民国时期,四川铸造铜元的时间最长、年份最多、面值最全、品种版式最复杂、产量最高、流通最广。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会议,出台了《国币条例草案》十四条,会议正式提出“上海造币厂应于最短时间内成立,鼓铸新银元定为国币”。铜元在货币发行体系中地位逐步下降,政府主导货币逐渐转向纸币。




1933年废两改元之后,全国大部分地方的铜元流通已经十分稀少,各地小军阀、绅商势力烂铸之风也已基本绝迹。自此铜元退出历史舞台。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