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柳熙云 邮币之家
2025年03月28日 17:30
在中国邮政发布的《202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计划于2025年7月12日推出《食用菌(二)》系列邮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981年8月6日发行的《食用菌》邮票并未标注组号“(一)”。
这种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现象在中国邮政的系列邮票中并非首次。
不同系列间,最远间隔时间甚至长达44年,显示出我国在系列邮票发行上存在显著的规划问题。
这种反复出现的“后补组号”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邮票发行规划的“漏洞”
从“保卫世界和平”到“猛禽”,再到“科技创新”,中国邮政发行的系列邮票常常是从第二组开始标号的。
这个现象并非孤立,多个系列邮票均有类似情况。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集邮知识】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让人诧异的是,这些邮票的间隔时间有的高达数十年,尤其是在选题已有续集潜力的情况下,后续发行往往才开始正式进行系列编号。
此种“后补组号”问题,严重影响了系列邮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发行计划的“随意性”与市场的误导
邮票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其发行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销售,更代表了国家对某一主题或历史节点的纪念。
然而,不统一的组号管理却容易让集邮者产生混乱。
对于集邮者而言,看到一套“食用菌(二)”邮票,难免产生疑问:它是否真的是一个系列的一部分?
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解释,可能导致邮票市场的信任度下降。
邮政部门理应提前规划,确保每一套系列邮票从首次发布就进行严谨的编号管理,而不是等到后续发行时才“补救”历史遗留问题。
邮票发行缺乏前瞻性,急需改革
从本次《202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的问题不难看出,邮政部门在系列邮票的规划和发行上存在很大盲区。
过于依赖后期调整而非前期精确规划,容易使得邮票的历史文化价值打打折。
未来的邮票发行应该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就如同集邮者建议的那样,相关部门应提前公布年度发行计划,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每一套邮票的选题与规划都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文化背景,减少随意性,提升邮票的价值和市场认同度。
总结:邮票发行要有远见,不能“一刀切”
邮票作为文化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品,更是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重量。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邮票市场,邮政部门不能仅仅依赖旧有的经验进行规划,必须要有更清晰的战略眼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前设计好每一套邮票的编号和发行计划,才能避免后期出现“乱标组号”的局面。
对于集邮者和市场来说,这不仅是对邮票本身价值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的尊重。
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