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山西2025年绵山寒食第一签实寄侧记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4/5 16:49:00
千年寒食:烟火暂熄处,冷处忆寒食——山西2025年绵山寒食第一签实寄侧记

原创 小刀马 刀马物语
2025年04月05日 02:33 1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清明节,高速免费。在山西的G5/G55/G20等等高速上都是车流穿息,回家祭祖扫墓的人异常多,高速基本相当于国道的速度了。北方的清明祭祖的民俗还是非常具有传统和传承的。人们无论漂泊在何处,到了清明时节,都要回家祭祖。这是亘古不变的一种传承,也是文明延续的永久记忆,只有在这一天家族里的人也是最全的,有时候比春节还要人多。在晋中的许多县市,都传承着只有男丁才可以到祖籍(坟茔地)进行祭拜,这基本也是从封建社会千年延续的一种民俗了。因此在祭拜的路上,基本看到的都是男丁,偶有女丁,基本也是远远地在车旁等候着,并不会进入墓地的。







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三贤大地寒食节的纪念期间。在山西晋中介休,每到清明前夕,都会开展寒食节的纪念,笔者在途径介休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巨幅的广告牌,据悉,有身穿汉服的青年们手捧榆木燧石,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用传统击石方式点燃清明前“新火”。两千六百多年前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设立的寒食节,在这里一直延续。







2025年的寒食节,山西晋中介休市邮政发行了一枚2025-1的邮资机戳(自贴型),吸引了很多集邮爱好者奔赴而来,为了纪念寒食节,也可以近距离地体味寒食节的文化渊源。感谢介休邮政赵老师的持久坚持,感谢胡老师的创意支撑,让这种集邮人的纪念可以相得益彰。可以说,在华夏漫长的岁时风俗长卷中,寒食节宛如一阙古朴的乐章,于春和景明之际奏响,其音清冽,穿越千年时光,萦绕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寒食,又称 “禁烟节”“冷节”,它裹挟着历史的风尘,以一种独特的冷寂之美,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脉络。追溯寒食节的起源,那是一段悲壮而动人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供重耳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复国,成为晋文公,却在论功行赏时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便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前往绵山寻找,却始终无果。为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宁死不屈,与母亲抱树而亡。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忌日这天,全国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这一传说,赋予了寒食节深厚的道德寓意,它是对忠诚、淡泊、孝悌等传统美德的礼赞,其实当我们所有后人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启迪,不仅仅是遥远的记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寒食节,在时间的流转中,与清明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景观。每至寒食,春已过半,柳绿桃红,莺啼燕语,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这盎然春意中,却弥漫着一丝清冷的气息。在介休,在绵山,其实在国内的很多地方,还流传着,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袅袅炊烟在寒食这天悄然绝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寒食节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无数诗人用妙笔丹青,描绘寒食节的景致,抒发内心的感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的这首《寒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寒食节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流露出对权贵的讽刺与批判。而王维的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则展现了年轻人在寒食节期间踏青游玩的欢乐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这些诗词佳作,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寒食节的文化宝库里,使其熠熠生辉。











此外,让人记忆更深的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相传,在元丰五年(1082年),苦雨连绵,萧瑟如秋。寒食这天,窗外依然烟雨迷茫,心爱的海棠花在雨中凋落了,乌鸦叼着坟间烧剩的纸灰飞过。苏东坡触景生情,写下两首苍凉惆怅的寒食诗,所留墨迹便是光照书法史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又与《兰亭序》《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现存宋人书法真迹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作品。东坡居士当年为何要题写《寒食帖》呢?据悉,在公元1082年,苏东坡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四月寒食日,遭遇仕途挫折,感到生活困窘,他在寒食节的雨中触景生情,作《寒食雨二首》,其后书成此卷。全篇结体大开大阖,点画遒劲沉厚,文字随情绪起伏而攲侧错落,跌宕生姿,节奏变化强烈。东坡曾自谓其字体“短长肥瘠各有态”,《寒食帖》中的单字与字组的大小组合,进退揖让,处理上极为大胆,而无丝毫浮夸,有浑然天成之趣。此卷流传近千年,被后人誉为苏轼存世真迹中的最佳者。







两首五言诗,用寒食、苦雨、落花、小屋、空庖、破灶、湿苇、乌衔纸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悲苦意境,抒发了苏轼贬谪黄州、报国无门、满腔愤懑的愁苦之情。单纯从诗词本身来说,或许尚不是东坡居士的上乘之作,但是与他的书法结合起来,就是另外一番面目,备受世人爱戴崇仰。此帖没有苏轼惯常结字用笔的束缚,中侧锋兼用,结字既扁又长。笔势生动有力,情感的倾泻与平复都在一笔之中,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充满节奏感。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州寒食诗帖》以豪放不羁之笔,写凄怆悲凉之境,落笔如风雨,酣畅淋漓,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传世苏书和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可谓苍凉沉郁,跌宕错落,颇有浑然天成的上乘之作。后来,黄庭坚于诗稿后写下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也就是说,苏东坡的《寒食诗》,写得像李白,甚至有李白达不到的地方。它的墨迹同时兼有唐代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北宋李建中的笔意。假如苏东坡重写一遍,也未必能写得这么好了。







在简要说一下此贴的命运也是多舛。据悉,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黄州寒食诗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同治年间此帖为广东冯展云收藏,遭遇火灾,下端留下火灼痕迹。1918年此帖传至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将《黄州寒食诗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时,《黄州寒食诗帖》险遭焚毁,菊池惺堂冒险从烈火中将它抢救出来。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黄州寒食诗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黄州寒食诗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二战之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黄州寒食诗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







在寒食节的时候,加贴这么字帖无疑也是相得益彰的。在寒食节的冷食中,品味出历史的厚重;在袅袅青烟的缺席中,领悟到淡泊的真谛。一般在寒食节的时候,除了冷食之外,还有踏青祭祖,在清明期间,介休的寒食清明主题活动已经延续十多年了。以绵山风景区为依托,通过忠孝文化展演、非遗技艺体验等吸引游客,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结合。2011年,“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的忠孝精神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从春秋的悲壮传说,到唐宋的诗意盎然,再到今天的文化复兴,寒食节如同一脉不熄的精神之火,在禁烟冷食的仪式中,传递着忠孝、诚信与自然共生的永恒主题。







暮色渐深的时候,绵山脚下万余盏电子荷花灯顺溪漂流,取代了往昔焚纸的旧俗。守护千年文脉,当月光爬上介公岭,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也于春风中写下新的注脚。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328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