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顾会忠 顾会忠
2025年04月21日 04:16
文丨江南
关健词: 拆迁村 、 "破烂王" 、 黄花梨官椅。
在苏州相城区的某个拆迁村,一个以收废铜烂铁破衣烂衫为生的安徽人,在本月的某一天里,用区区20元钱从一位七旬老太婆手中收来了一把残破的旧椅子。这把被随意堆放在角落、毫不起眼的椅子,最终以5.85万元的高价成交,成就了当地古玩圈内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这位被同行戏称为"破烂王"的收废品者,平日里主要靠走街串巷收购废品为生,偶尔也会收到一些铜钱铜板。他对古董的认知极为有限,关于"黄花梨"、"明式官椅"这些专业术语,都是别人临时教他说的,现学现用,其实一点也不懂。那天,当他在拆迁村看到这把椅子时,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个值钱物件,但又不十分确定。椅子的原始结构已经损坏,被人随意加装了一块木板勉强维持使用。
为了防止卖漏,他特意用手机拍图请教了圈内一位较有经验的朋友。那位朋友仔细查看后,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这是好东西!"并说可以帮他立即寻找买家。于是,一场围绕这把残椅的竞价游戏悄然展开。
第一天,这位接连带了三拨潜在买家前来看货。这些行家们围着椅子仔细端详,有人出价到3万出头,但这距离他心理预期的4万元还有差距。面对诱惑,这位平日里收入微薄的"破烂王"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定力,他选择了等待。其实,他这样做,也情有可原,现在民间资源枯竭,难得收到一件好东西,谁不想多卖点钱呢?
转机出现在第二天夜里。通过多方打听和咨询,他对这把椅子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果然,第二天报价就跃升至6万元。最终,这把椅子被常熟一位神秘藏家以5.85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促成这笔交易的,是无锡的一位专业地皮客(中间商)。
这笔交易在当地古玩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调侃说,那些在拆迁村收了60台空调的同行,挣的钱还不如他这一把椅子来得多。更令人唏嘘的是,卖椅子的老太婆对此全然不知情,在她眼中,那不过是一件占地方的旧家具,能换20元钱已经心满意足。如果不卖掉,搬迁时也会被随意遗弃,因为在老百姓眼里,这张破椅子,与一堆破柴火没什么两样。
这位安徽籍的"破烂王"平时几乎不碰古玩,他的住处我去过好多次,我是玩钱币为主的,想淘点古钱币,捡点小漏。不过他家里确实没什么像样的藏品,主要以废铜烂铁等破烂为主。正是这样一个古玩圈的边缘人物,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在古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当里,完成了一次令人艳羡的"捡漏"。所以说,时也运也,命中有的注定有啊,命里无的,勿强求啊。
在苏州,这样的古玩人是个不小的群体,我们苏北人也很多,被圈内人戏称为"苏北帮",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位。他们当初都是从收破烂收废品开始的,在与行家打交道中,逐步成长为专业古玩客,但认知程度,绝大部分人,仍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我也曾从老哥哥们手里买到点钱币啥的,不过后来就不行了,伸手必亏,也就算了。人老奸,马老滑呀,哈哈。
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民间古玩交易的戏剧性——价值判断的巨大落差、信息不对称造就的暴利空间,以及那些游走于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地皮客"们如何编织起一张庞大的交易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一件文物的真实价值往往要经过多次转手才能最终显现,而最初的发现者,常常只能分得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红利。相信很多一线老铲客都有这样的体会,好不容易弄到一件好东西,卖个二三万,本来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毕竟也算是不小的漏。但后经几传手,拍出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价,心里便又失衡了。
那把被加装了木板的明式官椅,如今或许正安静地陈列在某位藏家的展厅里,经过专业修复后重现昔日的风采。而那位老太婆和"破烂王"的故事,则成为了古玩江湖中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见证着这个行业特有的偶然性与传奇色彩。苏千的故事,与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玩圈,这样的故事还会不停的重演下去,江湖永在,传奇不老。
顾会忠
喜欢作者
阅读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