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迪 邮票收藏家
2025年07月05日 08:30 河南
近几年,中国邮政的特供邮票一直是收藏圈争议的焦点。
邮友们对于这类邮票的看法大相径庭,部分人认为特供邮票的发行过于“套路化”,让人“伤心”。
尤其是那些摇号购买的特供邮票,价格的波动让许多邮友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像《三地蛇》小全张这种摇号价格高,但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究竟是邮票本身的问题,还是销售方式出了问题呢?
市场乱象:摇号与倾销的恶性循环
特供邮票在其他国家的发行普遍是公开透明的,限量售完即止,给收藏者带来的是公平与透明的购买体验。
然而,国内的特供邮票却不同,尤其是中国邮政的方式,更像是故意设计的一种“游戏”。
首先是摇号制度,它让很多收藏者通过摇号获得了购买资格,然而后续的市场走势却让这些参与者遭遇了很大的损失。
以《三地蛇》小全张为例,原本通过摇号购买的邮友,花了52元得到的邮票,却在市场上只能卖到30多元,严重影响了邮友的情感和信任。
供应量缩水,背后有玄机
从2023到2024年,中国邮政的特供邮票品种逐渐减少,或许这是对市场反应的一种调整。
随着数量的减少,收藏者的热情也有所降低,但这种“压缩式”发行并没有带来市场的理性回归,反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如果邮政能在保障市场公平的前提下,增加公开的透明度和市场导向性,或许能得到更多邮友的认可和支持。
减少特供邮票品种的背后,是否意味着邮政正在改变策略,试图打破“控制供应”的旧有模式?这种变化是邮政管理层的一种信号,值得我们深思。
调整销售方式,破解收藏困局
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销售方式本身。
虽然特供邮票的限量发行是为了增加其稀缺性,但如果过度操控供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的不稳定。
对于那些通过摇号购买到特供邮票的用户而言,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他们自身。
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往往让那些参与了摇号的邮友陷入困境。
而且,邮政接二连三推出的“产品册”,使得摇号邮票的价值不断被稀释,变成了纯粹的“营销”工具。
总结:真正的“有害”到底是什么?
归根结底,邮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真正让收藏者伤心的是邮政的销售策略。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摇号本应是对收藏者的福利,但随着销售模式的复杂化和频繁的市场波动,这种“福利”反而成了无形的负担。
如果中国邮政能适当调整特供邮票的销售方式,让市场的供需关系更加透明、公平,相信邮票的收藏氛围将会更加健康。
在未来,邮政是否能找到更为合理的销售平衡点?这也是每一个邮友心中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