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亚 网络集邮博物馆
2025年07月28日 05:47 英国
编者按:《中国集邮报》在2025年7月25日刊登了全国集邮联会士葛建亚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鼓励创作 引导读书——忆首届全国优秀集邮图书评选活动》,现经葛会士授权在此转发,与您分享!谢谢葛会士!
***************************
鼓励创作 引导读书
——忆首届全国优秀集邮图书评选活动
葛建亚
集邮图书是集邮知识的结晶和集邮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集邮文献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集邮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推广,集邮知识的普及,集邮文化的弘扬,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集邮图书评选活动是一种对各类集邮图书进行评价和筛选,以确定优秀集邮图书的活动形式。集邮图书评选活动对于鼓励集邮图书创作及其质量的提高、促进集邮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引导读者阅读优质集邮图书和促进集邮文化传播和交流,都有重要意义。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集邮文化的蓬勃发展和集邮图书创作的繁荣,集邮图书评选活动应运而生,持续不断。万事难在开头,贵为首次。在此,我简要回顾一下2004年全国集邮联主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活动。
一、评选活动的背景和组织
活水,来自源头;需求,产生动议。2004年首届全国优秀集邮图书评选活动的举办并非偶然,而是在我国集邮界对集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引起普遍关注的情况下,顺时应势举办的。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集邮文化的普及和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各地集邮爱好者中关心邮学、注重邮识,对创作、收集、整理和研究集邮文献感兴趣者不断增多;以集邮图书和集邮报刊为主的集邮文献层出不穷,参加国际国内大型邮展并获奖的集邮文献质量明显提高;撰写学术专著、出版个人文集、影印早期集邮书刊、筹办文献集邮组织、开办个人文献藏馆(室)等,成为众多集邮爱好者的自觉行为和追求,形成了一股逐渐升温的“文献集邮热”,并引起了各级集邮组织的关心和重视。2003年10月,我作为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理论研究小组组长,协助全国集邮联学术工作部在《中国集邮报》开辟“集邮图书大家谈”栏目,围绕当时普遍反映的“集邮图书出版难”问题开展讨论,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至2004年2月讨论结束时,我应邀撰写了题为《集邮事业发展呼唤集邮图书的繁荣》的述评(图1—1、2),在分析“出书难”的基础上,提出打造精品集邮图书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提倡文献集邮,组织开展图书评论和图书评选活动”。
2004年,有三件与文献集邮相关之事颇具影响。一件事是5月1日至3日在无锡举办的2004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该展览由无锡市集邮协会、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和《集邮博览》文献集邮联谊会共同主办。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287部作品参展,其中竞赛类展品187部。此间,组委会还举办了集邮文献研讨会和集邮文献义卖活动。第二件事是当年6月26日文献集邮研究会在镇江市召开了成立大会。该会按先是挂靠镇江市集邮协会,后挂靠于江苏省集邮协会。此后20年里,该会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开展以集邮文献的创作、收集、整理、展示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集邮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三件事便是当年3月至7月成功举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活动。而这三件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营造了活动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使2004年注定成为中国当代集邮活动史上的“文献集邮年”。
全国集邮联对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活动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组织委员会,下设评选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相关专家组成。全国集邮联学术工作部具体负责评选工作的酝酿和筹备。我作为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理论研究小组组长,参与了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的策划、宣传和评审工作。评选活动于2004年3月启动。全国集邮联向各省邮协下发通知的同时,通过《中国集邮报》发布了此项活动的消息。(图2)
二、评选活动方式和过程
评选活动分为征集、评审、颁奖等几个阶段。此次集邮图书评选范围跨度十年,即从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集邮图书。参评图书征集工作得到了各地集邮协会的大力支持和众多集邮图书作者的热烈响应。经过近四个月的前期准备,组委会共征集到国内正式出版的集邮图书228部,分别由28个省(区、市)集邮协会、2个行业集邮协会和部分作者报送。为保证评选公正合理,评委会预先对报送的全部图书进行“资格审查”,从中遴选出符合参评条件的192部参加评选。
组委会着眼于倡导、鼓励和推动集邮文献的创作和出版,借鉴国内邮展文献类评审规则,预先认真研究制订了本次优秀集邮图书的评审规则。其中评分标准包括“集邮价值和研究深度”“文字水平和可读性”“装帧印刷”等项。评审工作于2004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长店凌云600号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内的普济堂进行。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佳维主持评审工作。评委包括刘佳维、孙少颖、张国华、林轩、赵珩、刘劲、宋晓文、成冬青、葛建亚等9人(图3)。
此次专项集邮图书的评审过程,与综合性邮展中的文献类评审相比,不仅评委成员较多、时间相对充裕,评审过程也更为细致周全。参评集邮图书共分五类:集邮知识类、专集专著类、集邮史学类、工具书类和集邮图集类。评审时先按小组分类初评打分,然后各组间再交叉复评。最后由各组将评分意见拿到会上集体讨论,对存在意见分歧的图书反复比较研究,力求客观公正,把好质量关。时值初夏,天气渐热,评委们不辞辛劳,白天时间紧,就加晚班,紧张高效地完成了评审工作。
三、评选活动的结果和影响
经过严格认真的评审,共评出集邮图书一等奖16部、二等桨45部、三等奖77部,纪念奖54部。其中5个类别获一等奖的16部集邮图书分别为:集邮知识类(3部):《生肖世界邮票精品》《银色的诱惑——邮票上的电影艺术史话》《邮驿春秋》;专集专著类(3部):《中华邮政单位、基数、银元邮票专论》《钟笑炉集邮文存》《胶东邮史邮品研究》;集邮史学类(3部):《中国邮票史》(第一、五、六、七、八卷)《江苏集邮史》《吉林省集邮史》;集邮图集类(4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图集》《中国邮票博物馆馆藏珍品选》《方寸洞天——邮票上的税票与地铁》《世界医学邮票大观》。
作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活动,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组织较严密,受到集邮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客观上对全国十年内正式出版的各类集邮图书起到了调查摸底的作用。从量的方面看,正式出版的集邮图书与报送参评的尚有欠缺,但为数有限;从质的方面看,通过分类和评审,对十年间国内正式出版的集邮图书进行质量估判,使优质集邮图书脱颖而出,这对国内集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此后的若干年内,国内集邮图书创作和出版的数量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尤其是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发动,使各级集邮组织和集邮爱好者对集邮文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有了新的提升,在对集邮图书创作起到激励和导向效应的同时,对引导集邮者选购和阅读集邮图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首届全国国优秀集邮图书评选活动指导思想明确,准备工作充分,秉持客观、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评选过程较为规范,因而对此后国内的集邮图书评选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首先要提及的是时隔十四年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优秀集邮图书评选活动”。其组织方式和评审过程与首次评选活动基本一致,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的是增加了“网上投票”环节,采取了“分类初审、网上投票和专家终评”三个步骤,保证了评选活动的良好效果,在全国集邮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其次要说到的是原挂靠于江苏省集邮协会的文献集邮研究会(2024年1月解散),借鉴首届全国集邮图书评选活动的做法和经验,从2010年起,迄至2023年,连续14年举办了年度全国“十佳”集邮图书评选活动。(图4)作为该会会长,我直接策划和组织了历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分为信息搜集、会员投票、专家复评三个阶段进行。评选图书出版期以年度为限,参评图书范围包括正式出版、内部准印和国内作者境外书号出版的集邮图书。文献集邮研究会在发动会员搜集前一年度集邮图书出版信息的基础上,在会内按实名制投票,对全年国内作者撰写并出版的集邮图书进行了投票初评。然后由专家组根据初评统计结果,对排序前20本的集邮图书进行评审,产生的前十名为该会评出的前一年度的全国“十佳”集邮图书。这一评选活动连年举办,并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系统扩大宣传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促进了国内集邮图书的创作、出版、集藏、阅读和评论,成为该会的品牌和国内文献集邮活动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