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或者在“精神贵族”的眼中,金钱的概念很少用到褒义词。纵观历史发展进程,金钱的物质效能淡释了金钱的精神存在,被认为是市井俗人、商贾豪绅的财富计量,还明里暗里成为思想家和文艺家鞭挞的对象。站在收藏者的角度,则认为不应该忽略乃至无视钱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蕴藉,亦即不应该否定钱币美的存在,并为一概而论地把人类的物质欲求,不辨是非地归罪于钱币抱不平。
第三套币人民币元币、角币庆幸的是,在网上浏览时看到钱币审美的文章,不避忌讳地将钱币具备的审美基础要素,与艺术品如字画、音乐亦即建筑相媲美,将其称誉为“微型雕塑”,并上升到哲学审美的高度予以辨析。
人民币硬币1985年1分币图示少有人如此“斗胆”赞颂金钱,唯有钱币收藏者敢以为之。通过对钱币美的归类以及美之质量的探究,或从纵横两面构筑入世近俗的钱币审美体系,以证实钱币本身具备审美的基本要素,使得一些金钱批判者也无可奈何地认可钱币美的存在。
那篇文章的作者,借用石涛《画语录·远尘篇》作为说理依据:“人为物蔽,则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
第四套人民币”天蓝冠801”(CP冠)图示本着“远尘”和“脱俗”的理念审美钱币,以构筑剔除物质利欲的新的钱币审美体系,勉力排除“外物”对人的精神“使役”,荡涤尘虑俗念对钱币的狭隘理解,努力进入源远流长的钱币美的客观审视境界。
笔者附议那篇文章作者的意见,研究或审视钱币之美的特质,不可苟同富绅,不必邀宠市井。对利是观念和物欲追求保持必要的警觉,对钱币的物质功效和利益尘嚣的流通作用不作过多考量。
应该做的是探寻钱币审美的特质,寻访钱币的风骨和体势,研究钱币所蕴含的精神寄寓,进而探寻构成钱币精神世界的艺术化特征,为钱币收藏晋升到更高层级奠定基础,进一步彰显钱币收藏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