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从拜年五到60周年邮票:布达拉宫广场上,红联映着切玛盘,“欢欢.喜喜”捧着汉藏共酿的千年文化回甘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8/14 14:42:00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脚步渐近,中国邮政的纪念邮票再次聚焦雪域。而2019年《拜年》特种邮票的画面,早已为这场纪念写下温暖注脚——当目光落在邮票上,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布达拉宫的雄姿:赭红宫墙沿红山绵延,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宫殿如巨岩般扎根高原,却在山脚留出一片开阔的广场。就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故事的广场上,“欢欢”“喜喜”两个卡通形象抬着盛满祝福的切玛盘,正向全国人民躬身拜年;左右两侧的洒金春联则以笔墨为桥,让汉藏新春的祝福在广场上空交融。这枚邮票的妙处,正在于将布达拉宫的宏大、广场拜年的热闹、切玛盘的厚重与春联的灵动,织成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

 

一、宫墙为幕:布达拉宫广场的文化舞台

 

拜年五邮票的视觉核心,是作为“大背景”的布达拉宫。它并非简单的建筑剪影,而是以近乎“仰拍”的视角呈现:宫墙从邮票底部向上延伸,直至顶部的金顶刺破画面边界,仿佛将整座红山的巍峨都压缩进方寸之间。墙体上的藏式窗棂(梯形黑框嵌白色梯形窗,象征智慧之眼)清晰可辨,檐角悬挂的铜铃虽无声,却让人想起风过高原时的清脆回响——这是藏族建筑“与天地对话”的设计哲学,也是广场上所有活动的精神锚点。

 

而广场的“空”与宫殿的“实”形成绝妙对比:青灰色的广场地面从宫墙脚下铺展至拜年五邮票中下部,给“欢欢”“喜喜”留出了舒展的空间。两个身着节日盛装的卡通形象并肩而立,“欢欢”扎着红绸结,“喜喜”系着绿腰带,皆面带笑意微微前倾,仿佛正对着镜头后的亿万观众道一声“扎西德勒”。这种“以宫殿为幕、以广场为台”的布局,暗合藏族“以神山圣寺为见证”的节庆传统——就像拉萨市民会在布达拉宫广场过藏历新年,拜年五邮票将汉地“拜年”场景置于此处,让最具代表性的藏地空间成为民族团结的见证。

 

拜年五邮票上的春联则巧妙地“立”在广场左右两侧,如一面红色屏风:洒金红笺从广场地面向上延展,与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视觉上形成“红金呼应”。“吉祥兴旺彩云飞,雪月冰星春酒暖”的联句以楷书书写,横画如广场石板般平直,竖画似宫墙立柱般挺拔,既不抢布达拉宫的气势,又以汉字的温度软化了宫殿的庄严,恰如广场上的新春祝福,让神圣与世俗达成完美平衡。

 

二、细节织锦:切玛盘与春联的文化密码

 

若说布达拉宫是拜年五邮票的“骨架”,那么“欢欢”“喜喜”抬着的切玛盘与左右两侧的春联,便是填充其间的“血肉”,每个细节都藏着设计者的匠心。

 

切玛盘是藏族新年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拜年五邮票将其设计为双层六边形木盘,外层雕刻着藏式缠枝莲纹,边缘包着一圈鎏金饰条。上层盛满白黄相间的糌粑与麦粒——白色糌粑是藏族饮食的根基,黄色麦粒象征丰收;下层则点缀着几颗红宝石般的人参果(藏语“卓玛梅朵”),那是高原特有的吉祥果实。“欢欢”“喜喜”的手型尤为讲究:拇指扣住盘沿,食指轻贴盘面,正是藏族人捧切玛盘时“轻拿轻放、以示尊重”的姿势。当他们抬着切玛盘拜年时,盘中的糌粑与麦粒仿佛要随动作微微晃动,让人想起藏历新年时,主人向客人献切玛、客人捏起少许撒向空中祈福的场景——这是藏族“分享吉祥”的礼仪,被邮票以动态感定格。

 

拜年五春联的细节则与切玛盘形成跨文化呼应。联句“吉祥兴旺彩云飞”中的“云”字,收笔处特意弯出一道弧线,与切玛盘边缘的缠枝莲纹弧度重合;“雪月冰星春酒暖”中的“雪”字,宝盖头的横钩如布达拉宫的屋檐,上方的“雨”字四点化作四片雪花,既呼应高原雪景,又与切玛盘中的人参果形成“白红相衬”的视觉效果。联句下方的“吉祥如意”印章更妙:印面右侧刻着一粒麦粒的简笔画,左侧则是一株青稞穗的线条,将切玛盘中的元素悄悄融入汉式印章,仿佛在说“汉藏的吉祥,本是同一种祝福”。

 

就连“欢欢”“喜喜”的服饰也藏着巧思:“欢欢”的红绸结上绣着藏式“卍”字纹(象征永恒),“喜喜”的绿腰带上缀着汉族结绳(寓意团圆),两人抬盘的站位呈对称式,与布达拉宫的中轴线、春联的竖直线条共同构成“对称平衡”的美感,暗合“各民族平等相待”的深意。

 

三、景情共生:从画面到心灵的文化共鸣

 

拜年五邮票的灵动之处,在于它不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让布达拉宫的“静”、拜年场景的“动”、切玛盘的“俗”、春联的“雅”形成有机共生,让观者既能看到画面的热闹,更能读懂背后的深情。

 

布达拉宫的宏大背景,赋予了“拜年”超越地域的意义——它不再是某一族群的节日问候,而是以“世界屋脊的明珠”为见证,向整个中华民族传递祝福。切玛盘里的糌粑与麦粒,与春联里的“兴旺”“春酒暖”,虽源自不同文化,却指向同一个心愿: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同频的祝福”,让邮票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建党百年等展览中,总能引发最广泛的共鸣——藏族同胞会认出切玛盘的温度,汉族同胞能读懂春联的情意,而所有人都会被布达拉宫广场上的真诚所打动。

 

收藏市场上,拜年五邮票的“广场光影变体”尤为珍贵:因印刷时对布达拉宫金顶的鎏金工艺做了特殊处理,阳光下的金顶与广场上的阴影形成更强烈的层次感,市价较普通版高出40%。藏家们说,这变体版“像极了藏历新年清晨的布达拉宫广场——阳光刚爬上金顶,地上的影子还带着凉意,却已有拜年的人早早赶来”。这种对真实场景的还原,让邮票超越了“邮品”的属性,成为可触摸的高原记忆。

 

如今再看拜年五邮票,布达拉宫的宫墙依然巍峨,“欢欢”“喜喜”的笑容依然鲜活,切玛盘里的吉祥仿佛还在流转,春联上的笔墨依然带着墨香。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文化交融,从来不是刻意的拼凑,而是像这枚邮票一样——让布达拉宫的雄伟、切玛盘的质朴、春联的温情,在同一个画面里各美其美,却又因“拜年”这个共同的主题,成就了美美与共的感动。

 

当指尖抚过拜年五邮票上凹凸的纹路,仿佛能触到布达拉宫广场的青石板,能闻到切玛盘里的糌粑香,能摸到春联上的洒金粉。这,就是方寸邮票的魔力:它让遥远的高原近在眼前,让不同的文化心意相通,让每个看到它的人都明白——无论宫墙内外、笔墨之间,我们始终在同一片广场上,共庆同一个春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32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