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张二是个钱币爱好者,虽然只是业余玩玩,但在我们这小县城圈内,眼力和泉识都小有名气。
他平时上上班,工资虽不高,却挺清闲,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摆弄古钱币,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家里闲置的几间房,租给了一位姓李的邻乡人,他在镇上的工厂打工。有一天,房客小李下班回来,看见张二正在摆弄古钱币,就随口提起一句,他老婆陪嫁中也有一枚,钱上还拴着一块蓝土布。
张二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他知道,那是“包袱钱”。在钱币圈,尤其苏北农村老一辈人眼里,这是旧时嫁妆中的“大件”,属于地方特有的风俗。
早年还算常见,但经年累月被各地一线小贩搜罗,如今已难得一见。
张二缠着小李,让他哪天带来瞧瞧。几天后,小李还真带了过来。张二接过来一看,竟是一枚原汁原味传世黄亮的美品苏三十。
玩钱的人大多知道,苏二十、苏三十是宝苏局大钱里的名誉品,铸行时间特别短,后期又多被回炉,存世比较稀少,算是玩苏钱中级入门的门槛,让很多泉友梦寐以求。
张二手里正缺这枚,一见之下爱不释手,便想从小李手里买下来。
谁知小李死活不答应,说这钱传了好几代人了,将来还要留给女儿作嫁妆,坚决不能卖。说如果卖了,老婆一定会跟他闹,也会影响家庭和谐。
张二好话说了一大箩筐,依然没成。接连两天,他茶饭不思,人都瘦了一圈,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他请一位玩得好的同行,在自家对面摆了个古玩摊。果然,小李出于好奇,把那枚苏三十拿去询价。同行按照商量好的说词,开价一千,小李虽没卖,但张二的目的已经达到,让小李从他人口中知道了这枚钱币的"行情",下一步就好办了。
又过了几天,周末两人都在家,张二备了两瓶老酒和几样小菜,邀小李过来喝两杯。每人半斤酒下肚,气氛热络起来,两人推杯换盏,称兄道弟。
张二看火候差不多了,便向小李诉苦,说自己集了这么多年钱币,苏十、苏二十、苏五十、苏百都齐了,就差苏五和苏三十,想凑一套实在太难。
他趁机提议:“兄弟,你那枚让给我吧,不让你吃亏,一千块,再加一枚当五十的,比当三十的还大,不耽误你姑娘以后陪嫁。”
也许是之前打听过价钱觉得划算,也许是酒意正浓、情面难却,小李犹豫片刻,竟答应了。
张二怕他反悔,立马点出一千块钱,又拿出一枚苏五十大钱,催小李去取苏三十。待小李颤巍巍地取来钱币,顺利完成交易,二人继续喝酒吹牛,直到夜深。
之后几天,张二心里一直不踏实,生怕小李后悔。他也早想好了应对之策,到嘴的鸭子,绝不能再飞了。好在,小李之后再没提过这事。
普通收藏爱好者的每一件藏品,背后往往都有一段曲折难忘的故事。尤其是一线地皮客,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厚厚的《故事会》。正因为寻觅与获得的过程如此不易,才让这份热爱,与币商的经营有着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