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全年新邮预订政策的各类修订传言层出不穷,版本繁杂却始终未触及核心问题。无论是调整预订品种还是删减发行类别,本质都是隔靴搔痒——延续多年的预订体系早已形成稳定预期,贸然删减品种必然引发集邮爱好者的普遍异议,这样的修修补补终究毫无意义。
新邮市场最刺眼的痛点,莫过于全年年册的持续打折乱象。这一现象的根源绝非外部市场供需失衡,而是内部结算体系的积弊所致。没有哪个真金白银全额预订的集邮者会主动打折抛售,打折票的主要来源,是部分套票因结算成本低廉,经内部低成本贴补后流入市场的违规放货。2025年不足500万套邮票大部分邮票套票跌破面值,是否存在内部低价倾销行为。因此,规范内部管理、优化结算机制,才是破解打折困局的核心关键,舍此之外的任何调整都是避重就轻。 更令人费解的是预订流程的舍本逐末。预订制度的初衷本是便民服务,如今却沦为繁复手续的堆砌。2025年推行的"史上最严预订方案",将人脸识别、身份证核验与短信验证作为硬性要求,无论线上线下都层层设卡,流程复杂程度远超银行卡开户。这种看似针对批量预订大户的管控,最终却让普通集邮爱好者买单——老幼群体需专人代办且受限重重,普通邮友则被迫耗费大量时间应对核验。当预订过程只剩下麻烦与折腾,多年年册、乃至大版册的打折让人冷却。当政策只谈管控不谈前景,集邮热情自然被不断消磨,2026年半数人弃订的预期便成为必然。 限制预订与新邮零售的背后,藏着对二次开发市场的狭隘把控。发行方担忧市场票源充足会影响自有邮品销售,更忌惮社会公司凭借散票资源瓜分礼品市场。殊不知,邮政系统开发邮品仅需承担不足面值10%的印刷成本,而邮商需按面值甚至溢价拿货,二者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放弃"共同做大市场"的格局,转而通过限量零售、摇号销售等手段控盘,不仅未能挽救市场,反而催生了新的乱象。 事实上,“线上预售线下自提”的模式已证明,敞开销售完全具备可行性——这种方式既能实现买卖双方的有效管控,又能保障交易便利。邮票发行的本质本就是满足公众通信、集邮需求,从2019年以来发行量900多万到2025年已经降至450多万仍难改打折颓势,恰恰说明问题不在供给数量而在发行逻辑。当定向邮品需求萎缩,邮票礼品市场持续低迷,与其抱着"邮品创收"的臆想不放,不如回归本源: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敞开销售新邮,用真实供给满足集邮需求,靠规范管理修复行业公信力。 集邮市场的活力,从来不是靠管控与壁垒维系的。唯有打破内部利益藩篱,简化预订流程,践行敞开销售,销售信息公开,才能让"国家名片"重获认可,让集邮文化真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