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中法实业银行兴衰史 助推民族金融开放与觉醒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11/11 16:58:00



http://www.shouxi.com 2025-11-11 09:14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在近代中国金融开放的浪潮中,中法实业银行以"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的身份登场,却在短短八年后面临停业危机,最终改组易名。这家1913年由北洋政府与法国财团共同组建的金融机构,既承载着中法双方的经济期许,又深陷主权让渡、经营舞弊与外交风波的漩涡,成为近代中国外资银行"双刃剑"效应的典型样本。​本篇就与大家分享与中法实业银行相关的历史信息及精彩拍品:

20世纪初,北洋政府刚结束辛亥革命后的动荡,急需外资支持实业发展与财政周转;而法国作为欧洲老牌殖民强国,一直觊觎中国市场,希望通过金融机构掌控在华经济命脉。1913年,经前东方汇理银行经理斐诺德与北洋政府协商,中法实业银行正式成立,成为双方利益交换的产物。

1914年中法实业银行北京拾圆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中国嘉德2013年秋拍-纸币



银行采用中法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根据法国法律注册,同时取得中国政府特许经营权,总行设于法国巴黎,在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汉口、香港及越南西贡等地设立分行。资本总额定为4500万法郎,分为9万股,其中中国政府认购3万股(计1500万法郎),看似占股三分之一,实则这笔认购款由法方垫付,经营实权完全落入法方手中——董事会由法方主导,核心决策均需巴黎总行批准,中方仅在形式上参与管理,这种"名义合资、实际控制"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主权争议的隐患。

成立初期,中法实业银行凭借特许经营权迅速扩张业务:一方面获得纸币发行权,在华分行发行印有双龙纹饰与北京地标图案的银元兑换券,票面设计兼具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防伪技术;另一方面包揽中法间外债,最具代表性的是"钦渝铁路借款",金额高达6亿法郎,试图通过掌控铁路建设资金,深度介入中国基础设施领域。此外,银行还兼办储蓄存款、国际贸易汇兑,业务范围覆盖金融与实业投资,一度成为法国在远东地区的"经济桥头堡"。

1914年中法实业银行伍拾圆样票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上海泓盛2012春拍-中国纸币专场



1918年后,中法实业银行的经营逐渐陷入困境,多重风险叠加最终引发停业危机。其衰败的根源,在于脱离实业初心、过度投机与管理混乱。首先是实业投资接连失利。以北京分行为例,早期投资内河运输业未达预期;后转向大米国际进口贸易,因对国内市场行情判断失误导致大米滞销,转运法国途中又遭德国水雷炸沉,且当时海运保险因一战停办,这笔损失只能由银行自行承担,直接重创资金链。

其次是股市投机加剧风险。为挽回损失,银行孤注一掷,多次抽调在华资金参与巴黎股票市场炒作,试图通过短期投机弥补实业亏损。然而一战后的欧洲股市波动剧烈,银行的投机行为不仅未能获利,反而加剧了资金周转困难,陷入"亏损—投机—再亏损"的恶性循环。

1921年初,法国政府与法兰西银行察觉银行危机,曾试图组织银行团援助并推动改组,但因亏损过大、分歧重重未能成功。中国政府也派财政部次长吴鼎昌参与磋商,双方约定中方可指派三分之一董事、在北京设管理处并由华人任副处长,但这一改革尚未落地,银行已无力支撑。1921年7月2日,巴黎总行因"资金支出短绌、债户追讨",宣布在华所有分行暂停营业,引发轩然大波。

1914年中法实业银行伍佰圆样票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PINK2019年8月香港-中国纸钞/世界纸钞



停业消息传到上海后,市面银根骤然紧张,7月3日银拆(短期拆借利率)飙升至半年来新高,《字林西报》指出"华丝投机"是直接诱因,《大陆报》则披露背后涉及法国两大金融组织竞争,甚至牵连法国外交部官员(总行董事为外交部次长兄弟),黑幕重重。事后清查显示,银行股本亏损超四分之三,已符合破产条件,但法国政府为维护在华信誉,始终未正式宣布其破产,仅推动债务清理。

中法实业银行停业后,债务处理与改组过程持续四年,还引发了"金法郎案""无利债券退还案"两起重要外交风波,凸显出中外金融纠纷背后的主权博弈。为缓解债务压力,银行先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发行无息"无利债券";1921年底,中法开始协商利用法国庚子赔款豁免额度恢复银行运营——具体由"中法实业管理公司"发行"法国庚款五厘美金债券"(简称"五厘金券"),以换回债权人手中的无利债券,中国政府则将豁免的庚款交予该公司,用于偿付五厘金券。

1915年中法实业银行龙银伍圆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BP2023年4月香港#D-中国及世界纸钞



这一过程中,"金法郎案"爆发:法国要求以金法郎(而非当时贬值的纸币法郎)计算庚款与债券偿付,若按此执行,中国需多支付巨额白银。尽管中方反对,但南京政府最终妥协,导致还款负担大幅增加;而"无利债券退还案"则取得部分成果——部分债券最终用于中国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但整体仍因中方外交软弱而未达预期。

1925年7月,债务清理完成,中法实业银行正式改组为"中法工商银行"。改组后资本结构调整,法方出资占80%,中方出资占20%(主要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认购),虽仍为中法合资,但中方参与度略有提升。新银行不再发行纸币,业务重心转向普通商业银行服务,在华分行虽相继复业,但规模与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昔日"远东金融桥头堡"的光环彻底褪去。

1914-19年中法实业银行壹佰圆样票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PINK2022年6月香港-中国纸钞/钱庄样票稿



从历史影响来看,中法实业银行的兴衰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开放,其发行的纸币、参与的铁路借款,也为研究近代中国货币史、外债史提供了重要素材;另一方面,它的"名义合资、实际控制"模式,成为外资侵蚀中国金融主权的典型案例,也让当时的中国民众开始意识到"外资银行并非绝对安全",推动了民族金融业的觉醒,成为近代中国在中外金融合作中"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缩影。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679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