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仍然铸造使用“半两”钱。因患秦钱太重不方便行用,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铸造使用减重的半两钱。为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甚至允许民间私人铸钱,导致半两钱越铸越小,越铸越轻,钱币重量从秦半两的枚重十二铢一直减重到枚重不足二铢,造成铸币失控和币制混乱、通货恶性膨胀等严重后果,半两钱濒临崩溃,流通市场一片混乱。为彻底解决货币问题,汉武帝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汉武帝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铸造使用,历时长达739年。“五铢”钱成为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铸造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9.7毫米,郭厚1.5—2毫米,缘宽1—1.4毫米,重量以3 —4克者居多,少数的超过4克。而小五铢钱直径奇小,只有10毫米左右,不到西汉五铢钱直径的二分之一;重量轻微,笔者收藏的这5枚小五铢总重量只有2.67克,还不及一枚汉代流通五铢钱重。那么这些小五铢钱是何时铸造的,其用途又是什么,是流通所用的吗?
小五铢俗称“鸡目五铢”、“鸡目钱”、“鹅眼钱”,因其形小而得名。小五铢钱铸造不见于史籍记载,后世钱币收藏研究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小五铢钱是东汉末年军阀董卓所铸的小钱。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他先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自封为太师。董卓生性贪婪,为了搜刮民财,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毁秦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中的九个,铸成小钱。董卓铸造的这种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直径只有12-15毫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无内廓又无外廓,“五铢”二字模糊不清,很难辨认,世人讽刺为“无文钱”。而上述小五铢钱虽然钱体轻小,但铸造还算精整,钱文、形制按流通钱同比缩小,面背无内廓有外廓,钱文“五”字清晰,应该不是董卓所铸的粗劣小钱。还有人认为是晋代沈充所铸的沈郎钱,也有人说是王莽所铸钱,均因论据不足,和者寥寥。
民国钱币学家丁福保先生认为小五铢钱是六朝陈文帝所铸,并称其为“鸡目五铢”。丁氏在其著作《历代古钱图说》中将小五铢钱归列于六朝陈文帝鸡目五铢条目下,注曰:“‘陈书文帝纪,天嘉中改铸鸡目五铢’,按此钱初铸极精小,即旧谱误为沈郎钱。近人属之王莽者是也。”因丁氏系民国时期钱币收藏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著作《历代古钱图说》是当时最为权威的钱币收藏工具书之一,时至今日仍为重要的钱币收藏参考书,因此丁氏所说影响甚大,小五铢钱称为“鸡目五铢”获得广泛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有确切纪年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小五铢钱,小五铢钱的铸造年代及用途之谜最终得以解开。1982年西汉宣帝杜陵考古过程中,在一号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小五铢钱,从而确定此类铸造还算精整的小五铢钱出现于西汉,最迟西汉宣帝时期即已开始铸造。这些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宣帝杜陵陪葬坑陶俑之间,说明这些钱的用途是作为随葬品使用的冥钱而非流通行用钱。此外,20世纪70—90年代在陕西西安周边(原西汉京畿地区)、陕西咸阳、江苏盱眙、广西合浦、河南偃师等地西汉墓葬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出土了同类型的小五铢钱。1989年,中国钱币学会和陕西省钱币学会联合在陕西临潼召开西汉上林三官铸钱遗址学术研讨会,会上原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戴志强先生明确指出:“这种小五铢,应是为西汉高级贵族殉葬所用,由三官特制的一种冥钱。”目前,小五铢钱是西汉随葬冥钱的观点已为钱币学界所接受。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五铢钱出土发现的情况来看,小五铢钱版别较多。面文“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钱文书体或同与西汉武帝五铢、或同与昭帝五铢、或同与宣帝五铢。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最常见的面内无郭五铢,还有面穿下星纹者。这些现象说明小五铢钱并非西汉宣帝一朝所铸。如同汉武帝以后西汉各朝均铸造使用五铢钱一样,武帝及其后的西汉诸帝时期可能都专门铸造了小五铢钱,用于皇室及颁赐高级贵族作为随葬冥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