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锡合金。新版《辞源》说明:“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唐代有一种铜色青白的“开元通宝”青钱,精美厚重,超越常制,质量较好,有“青钱万选”之美誉。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铜锌合金的黄铜质钱。由于铜锌合金的黄铜比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更有优点,更适合作为铸钱材料,青铜钱铸造逐渐减少。明末、清初各朝铸钱都是黄铜质钱。但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又开始大铸“青钱”呢?笔者以为这与乾隆年间防止民间私毁制钱有关。
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始,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毁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如乾隆七、八年间(1742—1743)福建省城福州钱价高涨,库平银一两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钱价增昂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而“民间黄铜一斤,其值大率二钱上下,以银一两二三钱易钱千文,毁为铜而鬻之,可得银一两六七钱。”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四五钱。如果毁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昂。
为防止民间私毁制钱,平抑钱价,两江总督那苏图最早提出恢复铸造“青钱”的建议。因为他发现江南流行钱文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他还亲自动手做实验,证实从青铜中提取锡料所耗费用颇多,足以使毁钱制器者无利可图,因此建议清廷改铸“青钱”。此后还有浙江布政使张若震等人亦奏请改铸青钱。经内阁大学士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1740)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体改铸青钱。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民间将“青钱”再掺入一些纯铜熔铸后仍可以打造器皿。因此青钱仅改铸数年即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