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2/10/13 20:52:00
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算大。
  蔡元培和鲁迅所活动的时代,主要在这24年之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银圆时代”。
  从***成立到20年代初,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若要拍摄电视剧的话,必须注意这个细节。本来“块”这个量词专用来计数“有分量”的事物,说的是金属,而非轻薄的纸。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所以我们可以对“一块钱”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今人民币3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
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
-

  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 %,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由此可以计算出—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 % 左右。
  作者在此对陶世龙先生表示感谢。
2楼
cjiyou 发表于:2012/10/13 20:53:00
1900-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

  1900-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内中100家为汉人、95家为满人。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5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须收入100银圆,以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5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参看哈佛大学出版《经济学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狄登麦(C. G. Dittmer)论文]
  又根据孟天培、甘布尔关于1900年至1924年北京物价、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1924年的生活费比1918年的生活费(以1913年为计算标准)高出23% 以上,1924年底到1926年更涨价,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 125-150银圆。…
  这25年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如下(以1912年、即***初年,为100)—
  年 度    物价指数  银圆比价  合今人民币
  1900年    81 1圆2角3分  61元5
  1901年    68 1圆4角7分   73元

  1902年    76 1圆3角1分 65元
  1903年  84 1圆1角9分 59元5
  1904年  78 1圆2角8分    64元
  1905年  75 1圆3角3分     66元5
  1906年  83 1圆2角1分    60元3
  1907年  87 1圆1角5分     57元5
  1908年  89 1圆1角2分   56元2
  1909年   89 1圆1角2分     56元2
  1910年   90 1圆1角1分    55元6
  1911年 100 1圆 50元
  1912年  100 1圆 50元
  1913年  100 1圆         50元
  1914年   93 1圆0角8分 53元8
  1915年  88 1圆1角4分    56元8
  1916年  96 1圆0角4分    52元1
  1917年 102 9角8分 49元
  1918年  97 1圆0角3分     51元5
  1919年  88 1圆1角4分 56元8
  —
  1920年 114 8角8分     43元9
  1921年 117 8角       42元8
  1922年 113 8角8分     44元3
  1923年 118 8角5分     42元4
  1924年 126 7角9分     39元7
  1925年初144 6角9分    34元7
  1926年 133 7角5分     37元6
  可见,1912年至1919年之间,北京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然而到了20年代,北京市生活费用不断上升,到1925—26年,上升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是说,在1925—26年间北京市的银圆1圆,平均购买力只能相当于1912年的7角左右;或1901年银圆购买力的5角左右。
  1922年戴乐仁教授及麦龙尔受“华洋义赈会”的委托,调查所得结果,中国华北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是每年150银圆(相当于今人民币6640元),即每月12圆5角(相当于今人民币553元)。
  1923年(民国十二年)清华学校和燕京大学对于北京西郊成府村的抽样调查(共计调查91家),查出这91家的每年实际用度平均为135银圆,即每月10圆2角。(见陈达《生活费研究法的讨论》,载于《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1924年(民国十三年)李景汉及甘布尔对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北京贫民五口之家每月用费平均14圆2角5分,每年平均171银圆(相当于今人民币6780元)。[同上,载于《清华学报》第三卷第二期]
  又,同在1924年(民国十三年)陈达在清华学校对于人力车夫的调查,平均每个车夫自己每月花费5圆7角3分(相当于今人民币227元),计每年68圆7角6分(相当于今人民币2726元)。而他养家的生活费每月11圆6角2分,每年平均135圆8角4分。[引自《晨报副刊》1998-2000号,《中国贫穷问题》1927年7月12—14日]
  华北天津历年的银圆购买力(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以及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华北地区批发物价指数表》,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综合计算得到:民国以后华北天津地区历年的银圆购买力(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
     年 度     物价指数    银圆比价  合今人民币 
  1912年    100.0   1圆 正  50元
  1913年    100.0   1圆 正    50元
  1914年     99.6   1圆 50元
  1915年    102.4   9角7分7   48元8角
  1916年  110.4   9角0分6   45元3角
  1917年    119.08角4分    42元
  1918年    122.4   8角1分740元8角
  1919年    120.7   8角2分9    41元4角
  1920年    132.4   7角5分5    37元7角
  1921年    132.3   7角5分6    37元8角
  1922年    128.6   7角7分8    38元9角 
  1923年    134.5  7角4分3    37元1角
  1924年  139.3   7角1分8    35元9角
  1925年  144.8   6角9分1    34元5角
  1926年  148.9   6角7分2    33元6角
  1927年    153.3   6角5分2    32元6角
  1928年  160.7   6角2分2    31元1角
  1929年  165.3   6角0分4    30元2角
  1930年  172.4   5角8分     29元
  1931年  182.4   5角4分8    27元4角
  1932年    168.0   5角9分5    29元7角
  1933年    150.3   6角6分5    33元2角
  1934年    137.4   7角2分8    36元4角
  1935年  142.2   7角0分3    35元1角
  1936年    164.7   6角0分     30元      
  1912-1940年上海物价水平和1930年的基本生活费
  ***成立以后,在上海使用银圆和国币(国家指定的几大银行发行的纸币)。十几年间,银圆币值基本上是坚挺的,日用品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后来40年代法币和金圆券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恶性循环。
  要深入研究知识阶层的经济状况,必须以当时市民日常生活的实际资料作为参照系。当时上海市的生活水平和一般收入要比内地高得多。
  根据1928—1930年上海230户下层家庭状况的调查统计资料,当年一个五口人的贫苦劳动者之家平均年收入约国币400银圆。这五口人(夫妇两人加三个子女,或一对老人、儿子媳妇加一个孙儿)组成一个“典型家庭”,是当上海百万下层贫民的标准情况。
  5口人的日用消费,包括大人和小孩,在统计学上折合起来相当于4个大人,称为“等成人”(与4个成年人相等的意思)。这样的典型贫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人做工,每年总收入约国币400银圆,每月平均33银圆。他们生活的日常开支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基本食物。每年花费在食品上的开支平均为218.5圆(每个等成人每月伙食费仅4圆6角),约占收入的55%,即一半略多。
  二、基本衣着。每年花费在衣物上的开支为36.7圆,约占收入的9%,其中购买成衣4.3圆、鞋帽9.3圆。

  三、居住条件。每年房租平均为28圆,占收入的7%,居住一间半房子(或说一大间、一小间)。
  四、燃料、水电。每年化费24圆左右,占收入的6%,大多家庭使用木柴和煤球烧炉子做饭,也有用煤油炉的。少数家庭(大约十分之一)有电灯,其余十分之九用煤油灯。
  五、杂项。其他属于文教、嗜好、卫生等支出,为92.8圆,占收入的23.2%,如子女教育费,交通费,烟酒费,娱乐费,医药费,等等。
  根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第一章转引银行学会《民国经济史》、杨蔚《物价论》的数据,以及《上海批发物价指数表》[见该汇编第91-92页],又根据该书第二章《上海解放前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表(1)以及附表1、2综合计算而得:民国以后上海市历年的银圆购买力(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
     年 度     物价指数     银圆比价   合今人民币  
  1912年    100.0    1圆 正 44元  
  1913年   106.0    9角4分3    41元5角        
  1914年    113.6    8角8分0     38元7角        
  1915年  102.9    9角7分2     42元8角        
  1916年    111.6    8角9分6     39元4角 
  1917年    105.5    9角4分8     41元7角 
  1918年    116.2    8角6分      37元8角 
  1919年    116.1    8角6分1     37元 
  —
  1920年    126.2    7角9分2     34元8角 
  1921年    139.3    7角1分8     31元6角 
  1922年    131.3    7角6分2     33元5角 
  1923年  135.8    7角3分6     32元4角 
  1924年   130.4    7角6分7     33元7角 
  1925年     132.2    7角5分6     33元3角 
  1926年   133.2    7角5分1     33元 
  1927年   145.1    6角8分9     30元3角 
  1928年    135.4    7角3分8     32元5角 
  1929年  139.1    7角1分9     31元6角 
  1930年   152.9    6角5分4     28元8角 
  —
  1931年   168.7    5角9分3     26元 
  1932年  149.7    6角6分8     29元4角 
  1933年    138.2    7角2分4     31元9角 
  1934年  129.3    7角7分3     34元 
  1935年   128.3    7角7分9     34元3角 
  1936年法币144.5    6角9分2     30元 
  1937年法币171.9    5角8分2     25元6角
  —
  1938年法币204.5    4角8分9     21元6角 
  1939年法币326.8    3角0分6     13元5角 
  1940年法币692.5    1角4分4      6元4角 
  如果以上海1936年生活费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为100 %,那么1940年,上海生活费指数上升到692.5%,即大约比4年前增加6倍;
  又有史料表明:1941年,上海沦陷区生活费指数上升到871.9 %,而实际工资收入指数下降为53.6%,大约降到5年前的一半。
3楼
cjiyou 发表于:2012/10/13 20:54:00
华南广州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华南广州历年的银圆购买力(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以及原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州批发物价指数表》,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综合计算得到:民国以后广州市历年的银圆购买力(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
     年 度      物价指数   银圆购买力   合今人民币
  1911-2年    98.0   1圆02分   51元
  1912-3年 100.0   1圆 正    50元 
  1913-4年   103.6   9角6分5   48元2角
  1914-5年   111.8   8角9分4   44元7角
  1915-6年   118.7   8角4分2   42元1角
  1916-7年   123.2   8角1分2   40元6角       
  1917-8年   129.4   7角7分3 38元6角      
  1919-20年  132.4   7角5分5   37元7角     
  1921-2年   140.5   7角1分2   35元6角
  1922-3年   146.6   6角8分2   34元1角
  1923-4年   153.1  6角5分3   32元6角
  1924-5年   162.0   6角1分7   30元8角
  1925-6年  172.0   5角8分1   29元
  1926-7年  171.8   5角8分2   29元1角
  1927-8年   173.2   5角7分8   28元9角
  1928-9年   167.2   5角9分8   29元9角
  1929-30年  167.3   5角9分8   29元9角
  1930-1年   175.5   5角7分0   28元5角
  1931-2年  193.1   5角1分7   25元8角
  1932-3年   195.5   5角1分2   25元6角
  1933-4年   184.8   5角4分1   27元
  1934-5年   162.0   6角1分7   30元8角
  1935-6年   165.4   6角0分   30元
  1336-7年法币 181.1   5角5分2   27元6角
  1937-8年法币 207.1   4角8分5   24元2角5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