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邮票市场和邮票消耗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5/17 14:20:00
呼和浩特晚报

  谁牵制着谁?

  收藏量和消耗量影响邮票价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邮票消耗大
  “有很多人说过去的邮票耗损量大,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准确”,年过七旬的集邮爱好者王蒙说,在他的印象里人们对邮票的消耗一直在变少,邮票消耗的最高峰在1984年之前,之后越来越少,就算是消耗也是一些打折票。
  王先生介绍,邮票通过邮政部门邮寄的过程完成它的消耗,在电话没有普及的岁月里,相隔两地的人想要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信件,别看现在价格贵,可是当时老纪特邮票的发行量不小,只是消耗量也同样大。文革票值钱吧?可那时不少邮票的发行量都在几千万枚以上,然而时至今日,品相好、没有使用痕迹的文革票并不好找,这有两点原因,一是当时邮票的消耗量大,二是当时人没有形成集邮观念。要知道在通讯手段匮乏的当时,寄信是一定距离外双方沟通最省钱的方式。因为打长途电话、发电报的费用很高,除非公务,否则大家很少有人选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用寄信的方式加强彼此联系,寄托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洽谈也通过信函进行。那时候人们一看见邮递员都会围上去问“同志有我的信吗?”也正因为如此,老纪特和文革邮票的消耗量是巨大的。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了变化。王先生不同意所谓的通讯大量消耗邮票的时代为1985年至1997年,这一邮票行情“黄金期”的说法,他说:“上世纪80年代时期,邮票市场上基本没有打折票的身影。当时寄信的人是很多,但也不是什么邮票都用,当时寄信的邮票多是从邮局柜台和信封一起购买,种类局限严重,比较常见如民居系列等。到1984年时社会上已经形成集邮的风气,各集邮公司的函购紧张,现在不少五六十岁的集邮爱好者都是那时进入集邮圈的,当时喜欢、重视邮票的人比现在多很多。1983年以前,发行的邮票大部分使用在通讯当中,只要发行的邮票基本上都能在信封上找到,所以最大的邮票消耗使用期应是1983年以前。”
  “其实影响邮票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两个因素就是邮票的被收藏量(终端消费)与消耗量。收藏量大,邮票就要涨价,消耗量大,邮票的价格也要上涨。所以也不能一味的把市场和邮票发行量画上等号,也要综合其他因素。”我市邮票商人马世永介绍。马先生举例说:“1980年发行的首轮生肖邮票的首枚庚申年猴(T.46),当时公布的发行量是500万枚,面值8分,目前价格之高不用多言。而同期发行的小型张《齐白石作品选》(T.44M)面值2元、《荷花》(T.54)面值1元,当年公布的发行量只有25万枚,是猴票的二十分之一,可是它们现在的市场价格都远低于猴票,只有猴票价格的三分之一。追究其原因,不是发行量的大小可以说明的。在猴票刚刚发行不久还有人将其当成普通邮票寄信消耗,很快它的市场价格远远超出了邮票面值后,也就没人用猴票寄信了,可以说没有多大消耗。大量的猴票被集邮爱好者当成‘宝贝’收藏起来,能够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少,价位越走越高。”
  小版张是针对集邮者的需求而发行的,它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藏,有的小版张发行价就高于邮票的总面值,所以没有人会用小版张寄信,自然也没有消耗量,但小版张发行后,其市场价格通常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如《文房四宝》丝绸小版张面值仅6.4元,后来的市价接近200元,这也不是消耗量能够解释的,包括去年的龙年生肖邮票,它的小版票价格在150元左右,也没消耗可言。
  马先生从商人的角度出发,认为邮票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制约,集邮者需求量大,收藏沉淀数量多,价格就上涨。从理论上说市场中的邮票不断被人们收藏或使用,纸质的邮票具有不可再生性,它的存世量会随着时间变少,不可能变多,只是一个快与慢的区别。
  邮票在邮政领域消耗量锐减
  邮票的市面价格和很多外在因素有关,有说题材的、有说发行时间的,可是邮票消耗量这个说法被更多的集邮爱好者接受。邮票的市场行情和邮票的消耗有什么关系,近年来不少新发邮票价格走势缺乏支撑是否跟发行量大、消耗量小有关,业内人士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多,电话、手机、电脑……人们交流的手段变得快捷方便,打个电话、来个视频聊天,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交流方式已成为现代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邮寄信件这种传统沟通交流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要求。所以现在不少集邮爱好者认为现在的邮票没有了消耗渠道。集邮爱好者李立国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说:“邮票作为邮资的实用价值急剧萎缩。近年来会使用邮票寄信的人越来越少,邮票的消耗自然就少了。大部分购买邮票的人都是集邮爱好者。其实现在很多邮票的市场价格都低于自己的面值,也叫打折票。你在大一点的邮票零售市场上都可以低价买到这些邮票。但不要以为用这些邮票寄信节省邮资,现在中国邮政的很多业务,比如包裹,邮寄印刷品等,都必须在柜台直接付费然后在包裹上敲‘邮资已付’邮戳,不让消费者贴邮票。邮政自己印的邮票都在限制流通,消耗又从哪里来?”
  市民王先生是我区集邮业务局的退休员工,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据王先生介绍:现在纪特邮票有个别名叫集邮邮票,全国大部分基层邮局营业窗口不设零售,跟过去不一样。长期供邮政营业窗口使用的常规普通邮票仍在大量发行。现在,全国邮政营业窗口贴票的邮件、包裹等多数使用常规的普通邮票如“中国鸟”、“环境保护”……群众寄信一般不用纪特邮票。此外不少地方的邮政营业窗口在纪特邮票的使用上有自己的对策,比如说特快专递(EMS)不允许贴用邮票,寄递各类包裹业务限制客户贴用邮票。在包裹寄递业务中,贴用邮票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过去存在的商业信函,如寄递给有关客户的业务对帐信息资料、广告促销宣传资料、质量跟踪函件、招生宣传资料和对机动车辆当事人违规处罚通知等是邮政规定的可以享受大宗信函邮资优惠的大客户,一律采用邮资机过机寄发、邮资总付、定期结算政策,不用贴邮票,也导致了纪特邮票(包括普通邮票)在邮政通信领域的使用量锐减。
  或许,正是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近几年来绝大部分纪特邮票仍难以摆脱低面值打折的主因。
2楼
cjiyou 发表于:2013/5/17 14:20:00
邮票消耗量最大的应该是文革时期,什么上山下乡...很多人与亲人分居两地,作为唯一通讯渠道的邮件往来自然频繁了很多,也没人敢搞“资本主义”高于面值兜售邮票只能以邮品交换的形式是存在,基本都是等值交换,被认定“资本主义”不是闹着玩的要掉脑袋的。邮政库存是以盖销形式处理的,所以早期盖销票多而且品相都比较好,因为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邮政的库存,即便是收藏者也绝大多数收藏信销、盖销票(老纪特、文革)。文革末期也就是编号开始这个“资本主义”风波已经过了,(十年后)84、85开始集邮人数开始快速增长(85熊猫M就是个例子,当时看来是天量了,因为梅花小型张一发售就抢光了,很多买不到小型张的人都抱怨邮政,邮政索性加大发行量确保供应),所以85梅花后的票可以用票源充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90后那更是到处邮票店,买卖邮票很火爆。当时没有股票、为了资金保值增值大家都来玩邮票,邮票发行量远超实际使用量,钱都被邮政圈走了,邮票可以用可是哪里用的了那么多?这也导致了编年票等于打折票的思维模式。虽然邮政偶尔会改革缩量、那也仅仅是偶尔而已(06年),现实主义还是往钱看。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邮政设计了些精美的邮票这倒是不假(02步辇图、04清明上河图、05洛神赋、10富春山居图)这些传世名画集中在编年票里,这些传世名画可不是徐悲鸿、齐白石的画作可比的。当然编年中漂亮的票还有一些,或许邮政也就这么点贡献。
至于编年票的发行量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很多时候是一种心态作祟,不过主要还是邮政圈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03和06年几乎没有打折票,03发行800多W、06发行700W,换言之市场只能承受800W的发行量,07年开始这个量又爬回千万级了,07开始又能找到打折票了。这难道不是邮政圈钱导致的打折?就不能少发行200万?我觉得邮政恶意圈钱导致打折这才是真正的原因。(06年0.8面值700-800W发行量、07年1.2面值1000W发行量,加价又加量导致供求再次失衡,宁可加点量让它打折也不愿缩点量不让它打折)这就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一切向钱看,在位不圈钱那不成傻瓜、治理留给下一任。房产调控雷声大雨点小还不是这样,支柱产业怎么个跌法?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上届政府卖1万,本届政府卖8000?即使你卖8000也没人会表彰你体恤民情,别人卖1万、你才卖八千,显然是个没能力的货色。邮政也是如此、什么风琴折、丝绸、宣纸、大本册...变着戏法卖,总而言之一句话,越会圈钱的官就越是好官,圈钱不挨骂那才叫本事。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10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