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那日恰逢假期,
家中休养生息,
闲逛网站一尘,
偶遇签字之币。
凝神阅读来历,
颇感敬佩之意,
人物历史收藏,
三典合而为一。
八句陈词滥调,简述了我第一次与签字币谋面的缘起。关于签字币的介绍不必在此多费笔墨。
我也是拖拉机签名币的追随者之一。整个过程有小兴奋,也有大担忧,有小遗憾,更有大惊喜。在我看来不光是发现了钱币市场弱市潮流中的一个亮点,在入手签名币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很多知识,相互交流了不少的见解,既锻炼了自己也陶冶了别人。
我来一尘是误打误撞,与博士刘也是从未有过接触。五一放假,见到发布消息,觉得有意义,于是跟帖预定,静候佳音,一切顺理成章。但是,由于发行局面过于火爆,后面跟帖的藏友将我预定的冠号重复发布了,发货的时候博士刘发错了。他主动联系我,说明了原因。我也理解他的难处,只要求我想要的其中一张冠号最好还是给我,别无他求。博士刘排除了困难最终让我如愿以偿。我颇为感动!期间,我俩在发行帖中以打油诗的形式言来词往,相互联系,也是一种乐趣,这种形式我已多年不遇,那段时间算是“重操旧业”了,心中甚喜!
由于对签字币的发展有一些所谓的个人见解,因此和博士刘通过几次电话。通话间能感觉到此君善解人意,博文,守信,有眼光,发行签字币此之举也并非一时冲动,观点和我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他和我虽居京哈两地,但理念颇有相似之处,正可谓:相距千里,思想如邻。
一枚小小的签字币引出我些许收藏回忆,感慨几多啊!小时候爱集邮,从一堆堆的废旧信封中找寻自己心爱的盖销票,剪裁、下水、分离贴的家里玻璃窗上花花绿绿!在小学我们有集邮兴趣小组,把收集的邮票互相取长补短。册子保存至今,每逢拿出来赏玩,恐怕“回味无穷”这四个字不能尽述我的心境啊!
家中长辈就是收藏邮票的爱好者,文革票除了那些超级珍品,老票除了梅兰芳无齿,基本也都全了。当然在各位收藏大家面前,不敢班门弄斧。只是表明其喜爱的程度。长辈常常“混迹”于月坛,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败。我从小就听长辈这么说:“经典的老货,那是不能随便出手的。除非大灾大难,拿出来换口吃的救命,否则,不要打它的主意。喜欢是第一的!珍惜就不会轻易出手。好东西,出了就没有了。即使有买卖的举措,那也是为了收藏而服务的,出旧留新,出新留精。纯粹的倒卖那是做生意,与收藏不可同日而语。”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诉说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同样,一枚钱币记录着岁月沧桑,社会的变迁,思想的不同。老家儿常说:收藏就是玩儿。但这一个玩字,蕴含着多少技术含量、多少经验教训、多少冲动后的悲伤、多少捡漏后的喜悦?呵呵呵!甚至于多少悲欢离合啊!耐人思量,长久不息!
从那时候起,我对收藏这个概念渐渐有了印象。从集邮启蒙,我的收藏情结也逐步延续到了钱币。三版币退市后,就有要收一套的想法,由于住处就在马甸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最终如愿以偿。当时想法很简单,升值不升值的不管他,“三版是经典,一套永流传”。一、二版更是佳品,但是本人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更多的闲余资金,无法入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对三版情有独钟。不过,我除了这三版大全套,这些年也没有入手其他的三版币。直到看到了签字币。觉得这才叫具有“收藏意义”。随着签字币逐步被大家熟知,身边渐渐关注的人也多了。收藏的也有,投机的也罢。我的感受如下:当立意变成了利益,就失去了意义。当投资变成了投机,就带来了危机。要是为了投机,我一开始就不会买。要是为了投机,我现在还会继续买。因为喜欢,所以收藏。
闲言碎语,就此停笔。对于签字币我想说一句话:经典已面世,凡俗莫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