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尽信书,书就是权威。
一个有趣而又常见的场景,有些人通过网上找到收藏鉴定平台,然后问他你有什么藏品,他马上发了一个相片的是某本书的图片,然后他说,啊!就是这个模样,跟他一模一样值多少钱? 这种按图索骥的笑话在收藏界经常可以遇到,有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把书本当做标本的做法在现在的社会早已经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种现象就好像找个军装穿上去就是军人,挂着军牌就是军车的现象差不多。现在无论是书本还是网站出版,文章权威性非常低,写玉的作者有可能根本就不了解鱼,写陶瓷的作者也可能对陶瓷一窍不通,完全是在整理资料,或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一本书左拼右凑就出来了。然后出于自己的炒作目的表上了自己高价,这样的书即迎合了收藏热又达到了自己盈利的目的。拿着书当做权威就刚好上了出书人的当。
第四,盲目跟风。
资本市场上总缺少不了炒作和泡沫,大部分收藏爱好者也是喜欢跟风追涨杀跌。听说某个人民币大炮筒在拍卖市场以上百万的身价成交,于是在邮币卡市场就有一群纸币发烧友在寻找人民币大炮筒询问多少价格。其实能够上拍卖市场的人民币大炮筒往往存世量就只有一个号码是“8888”的,根本就不存在第二套,寻找也是徒劳无货的。听说某个收藏品在市场上暴涨,马上就有大量人涌入市场买入,生怕下次上涨会错过,要是在卖了自己手中的藏品听到藏品在市场上上涨了多少,马上就锤足跺脚叹息。
现代社会的宽松环境和开放心态,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力下,不择手段地包装、炒作作品,认为收藏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其实炒来炒去,套利的是庄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户了。
第五,出奇就能致胜。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收藏界便很多人把“物越稀就越贵”当做收藏的致胜法宝,出奇就能致胜。有些人就专门寻找一些冷门、偏门的品种,只有偏门才会更加稀少,所以有人不是偏门就尽量往偏门方向发展。北京有位陶瓷收藏爱好者专门收藏了许多奇形怪状的钱币很多市场都见不到原品。据说,他有一枚北宋年代的“崇宁重宝”,版别特殊,价格要上万元左右,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加工品,大部分经过市场上买一些旧时代的古钱币,拿过来二次加工,雕、刻、画、铸,出来的物品就跟原来的奇特了许多。
收藏市场不是出奇就能致胜,“物以稀为贵”不是用人为制造的而是收藏品从不是收藏范畴到收藏范畴在到流通领域,自然形成的物品稀少的形势。比如,全国山河一片红由于历史因素其收藏在邮票界一直是明星邮票,陶瓷的“元青花”官窑,本身这个陶瓷宫廷使用就少而且出土又少,是货真价实的稀缺品。收藏不能人为追求出奇就能致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这里我不得不说,现在贺岁纪念币,炒作泡沫太大,大家请谨慎入手,请勿为一时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投资需理性!
wind风过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