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方寸相伴三十年
张万虎
1982年到2012年,中国集邮走过了三十年,我个人集邮也走过了三十年。 1982年,我15岁,在一所山区中学上初中。 2012年,我45岁,在一所县城小学当教师。 15岁之前,我没有见过邮票,那时候,农村人写信的特别少,我家里没有在外面工作的人,没有人给家里写信,没有机会见到信或邮票。 1982年,姐姐从农村的民办教师岗位上,考到了固原县教师进修学校,从离家最近的城阳公社到固原县城,要一块六毛钱的车票,一个来回就是三块二毛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姐姐开学从家里到固原,放学才能回家,念了两年书,学期中间没有回过家。想家了,就花八分钱,往家里写一封信,就这样,我第一次见到了书信和邮票。 记得1982年腊月,学校放寒假了,姐姐回家带了几枚新邮票,交给我,让我有事了往固原给她写信。那是几枚《红楼梦》邮票,是两连的,姐姐告诉我,邮票在邮局里是一大张一大张的,买的时候再一枚一枚撕开,要是买的多,就撕在一起了,邮票上的齿孔,是用来往开撕邮票的,邮票后面本来就有胶,沾点口水,就能贴到信封上。还说,用过的邮票,有的人专门收集,那就叫集邮。我拿着那几枚邮票看了多少遍,我都记不清楚了,反正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总觉得特别好看。其实只有两种图案,一个是“探春结社”,一个是“惜春构图”,邮票上的字小,又是行草体,加之我还没有读过《红楼梦》,把“探春结社”读成“探春浩社”,读了好长时间,还给同学显摆地讲过,后来读了《红楼梦》才知道“探春结社”的故事。 来年正月开学后,我把邮票带到了学校,给班里同学讲了从姐姐那里听来的这一点点邮票知识,和我一样的是,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知识。 姐姐给我的那几枚邮票,除了给姐姐写信,每一样我留了一枚新的,直到现在,这两枚邮票还端端正正地插在我的集邮册里。 就这样,我认识了邮票,也拥有了几枚邮票,我把它们结结实实地用浆糊粘到了我最心爱的一个小笔记本上。 1983年,我初中毕业,考到了固原师范学校上学。那时通讯落后,不像现在孩子上学都有手机,我们那时一学期能给家里写几封信就不错了。学校大,学生多,每天邮递员来后,同学们都争着到收发室取信和报刊杂志,很是混乱。学校就让每个班选一名通信员,负责取班上的邮件报刊,老师看我年龄小,人机灵,就让我干,我高兴到接受了这个差事,一干就是四年。 1983年的固原师范学生,有好多人已经知道集邮了,比我高两级的一个隆德同学,课余时间到各班宣传集邮,准备组织学校集邮协会,还油印了几期集邮小报。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参加了集邮活动,逐步懂得了一些集邮常识。 每天辛苦一趟,给同学们取邮件,还要一件一件发给大家,唯一的收获就是央求同学把信上的邮票别撕坏,剥下来送给我,久而久之,班上同学知道我集邮,就主动把邮票剥下来送给我了。后来,我发现剥邮票容易剥坏,就让别人连邮票后面的信封纸一起撕下来给我,攒多了,我放在水盆里洗下来,连同以前无知,粘到笔记本上的邮票也一同洗了下来。四年的师范生活,除了把自己从一个农村孩子造就成一个小学教师外,我还攒了几本信销邮票,这是最让我惬意的事。 1985年,是固原集邮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在第一次集邮大潮的冲击下,这一年,固原集邮发展很快,在南河滩的工人俱乐部成功举办了固原历史上的第一次集邮展览,成立了固原地区集邮协会。我和几个同学到当时的地区邮电局,要求参加集邮协会,可人家不要我们,说是我们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不能参加集邮协会。邮协没有参加成,不影响我们的集邮热情,邮展那几天,我们天天泡在现场,看邮展,买邮票,当时特供邮票特别多,都是邮局见不到的紧俏货,记得有J21《毛泽东》、J97《毛泽东》、J96《刘少奇》、J13《周恩来》、J19《朱德》、J47《建国三十周年》、J71《乒乓球七项冠军》、T59《刻舟求剑》小本票、T7《武术》等、还有一些老纪特邮票,当时筹钱买了一些,老纪特是后来在邮局旁边开的一个小集邮窗口买的。 1985年的固原邮展,奠定了我集邮的基础,从此,我的集邮逐步走向了正规,订阅集邮杂志,按时购买新邮,收集、整理、欣赏、品评,集邮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生活是清贫的,加之我家境贫寒,一个月买邮票的几元钱从来无处着落,我经常向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借钱买邮票,然后从菜票中节余一点,月底到学校伙管室退成现金,再还给同学。为了节约钱买邮票,我经常吃一毛五分钱的洋芋菜,同宿舍的同学笑话我“细”,我其实也想打两毛五分钱的小炒,可这样一顿饭就要多花一毛钱,不知道那时候饭量咋那么大,一顿饭吃一碗洋芋菜再加两个四两面的蒸馍,可能是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缘故吧,其实那时候学校发的菜金并不少,一个月发34斤饭票,16元钱菜票,可为了买邮票这个额外开支,我不得不从牙缝里省钱。 1986年我得了一场病,那年固原甲肝流行,我也患上了甲肝,出院后,自己不知道加强营养,还是继续把菜票退了买邮票,致使身体恢复特别慢,班主任丁志明老师和一位从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来的讲师团的管怀义老师,都给我说过要注意身体,要吃饱吃好,每人还给了我十几元钱,管怀义老师还给我找了好多贴纪特邮票的信封,让我一次就收集了几十枚信销邮票,老师的关爱我至今没敢忘怀。四年的师范生活,勒紧裤带集邮,使我拥有了集邮册,镊子、放大镜等集邮用品和那几年发行的全部新邮,买齐了那几年的全部《集邮》杂志,有了第一本198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和王庸声编著的《集邮基础》,凡固原能买到的邮票,基本上都想方设法买到了。 1987年,师范毕业了,参加了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购买新邮不再困难,县邮局也有新邮供应。除了一年买一套新邮票外,有特别喜欢的邮票再到邮局多买一些,唯一惋惜的是,小县城集邮的人特别少,县上也没有集邮活动,我只有一个人闭门欣赏,写信与外界交流,那几年是我与外界集邮同行交流最多的一段时间。与一位台湾集邮爱好者洪念慈先生互寄了一年新邮首日封,这位先生特别守信用,一年的台湾首日封,一枚都不缺,可惜后来县邮局不能按时供应新邮首日封了,只好作罢。 一个人的集邮是孤独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下面打出了县邮电局的一条字幕广告,说是彭阳准备成立集邮协会并举办第一次集邮展览,我高兴坏了,这是期盼多年的事啊!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邮电局上班,我直接找到了当时的李佐祥局长,他问我集邮多长时间了,我说十来年了,李局长高兴地说,这么多年的邮龄,完全有资格参加县集邮协会了,当时就让我准备邮集参加彭阳县第一次邮展。 任务接受下来容易,但要完成却难了,我从来没有编组过邮集啊,1985年有固原邮展,展出方式跟邮票目录似的,从建国的第一套邮票开始,一套一套地展出,用黑片基护邮袋夹在里面,边上还用当时流行的花边切相刀切成花边,这是我当时见过的唯一一次邮展,专题邮集的编组我从来没有做过,怎么办呢?还是李局长有办法,他指示人从固原复印了地区邮电局陈锐敏老师的一部《中华巾帼》专题邮集,这部邮集在1993年宁夏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区邮展中获过奖,我和当时准备参展的几位同仁反复研读了这部邮集,从专题编排到邮品摆布,从文字打印到邮品包装,依葫芦画瓢地做。遇到难题,就查找资料,用放大镜看《集邮》杂志夹页上的优秀邮集,边学边做,好在我当时的选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邮品已经准备了好多年了,突击了有二十来天吧,终于大功告成了。当时用的是区邮协装8张贴片的非标准展框,我做了64片。第一次参加县级邮展,就给我评了个二等级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可是我集邮多年来第一次参加活动,第一次获奖啊!第一次邮代会上,还给选了个县邮协常务理事的头衔。 彭阳第一次邮展活动期间,结识了区邮协的贺勤业老师,贺老师的大名我早已知道,他1983年时就已经是全国集邮联最年轻的理事了,贺老师在彭期间,不但给全体与会代表办了一场精彩的集邮讲座,不单独给我讲了好多专题邮集制作方面的知识。贺老师不愧是一位教师出身的集邮家,他知道怎样一步一步地培养年轻的集邮者,他的指导,既能让你知道自己的差距,但又不让你失去信心,每一次的指导,给人的都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认识贺老师18年了,每一次见面,都是一次收获颇丰的面授。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贺勤业老师的指导,我个人的集邮走不到今天的水平。 两年后的彭阳县第二届集邮展览,参加了一位新兵,叫常磊,小伙子在彭阳县水利局水保持工作站工作,是个大学生,第一次参加邮展,就出手不凡,邮集专题是《桥梁》,给人感觉是起点高,制作精。和我一样,经过贺勤业老师的多次辅导,但他进步比我快多了,到底是大学生,悟性好,购邮品肯花钱,几年功夫,这部邮集就参加了全区、全国和国际邮展,每次都获得大奖。小伙子勤奋好学,在职学完了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又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在只剩下两个月就要完成全部学业,戴上博士帽时,却不幸于2006年5月,在赴山西实习基地途中,因车祸遇难。彭阳痛失一位高学历人才,宁夏痛失一位极有前途的集邮者。在和常磊相处的日子里,是我集邮生活最充实的岁月。周末闲暇,我俩一起品茶谈邮,互换邮品,交流专题集邮心得。邮市高潮时,我们一起谈行情,论远景;邮市惨淡时,我们互相鼓励,相约谁也不能丢下这份闲情逸志。而今,翻出常磊送我的一件件邮品,物是人非,怀念之情陡然而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工资收入低,为了补充集邮开支,我还作过两年邮商,这段经历值得回忆。那是1996年,县邮局邮票库存大,为了推销邮票,在街上贴广告,向社会招聘邮票推销员,我随即应聘。邮局对应聘的推销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业务培训,便让我们开展工作,我看了邮局库存邮票的册子,发现有好多邮票市场上还是可以销售的,便填写申请单,向出纳领出邮票。邮局规定,推销员的报酬按邮局结算价的5%付给,至于邮票领出去能买多少钱,邮局不管。像1986年发行的《朱德》邮票,邮局结算价0.4元,市场价已经买1元钱了,我有一次领了两版100套,90元钱买给别人,轻松赚了40元钱,听说人家把这两版邮票至今还存放着,都近2000元市价了。就这样,我周五到邮局把邮票领上,利用周六、周日到毗邻的固原、平凉批发给邮商,一天下来赚几百块钱,记得最多一天还赚了一千元钱。有时候和收藏古董的一起,在街上练摊,收邮票,买邮票,由于彭阳集邮的人少,生意平平,光顾最多的就是一些中学生。由于我没有本钱,每天出去就拿一点零花钱,所以那时候把一些好邮票都低价买给了邮商,自己一点都没有存,现在想起来还后悔。干了一年多,不想彭阳邮局的金库被盗了,公安局还找我调查了一回,当然我什么都不知道。邮局里也没有什么能买的邮票了,我的推销员也就不干了。 回想痴心集邮三十年,无一日不与邮票相伴,在不大的居室里,辟一间书房,所有收藏陈列其中,晚上休息前,翻看把玩三二十分钟,一枚枚邮票,一件件邮品,上面的故事,背后的故事,收藏的故事,无一不烂熟于心。给老婆、儿子讲一讲集邮的故事,时间长了,他们也都能略知一二。有老婆和儿子的支持,才得以坚持了这么多年,制作邮集,也能搭上一把手,一人集邮,现在基本上成了全家集邮。 有人问我,集邮,你集什么? 我说,集邮,集的是一分恬淡的心情,是播种时的希望,浇灌时的辛勤,收获时的喜悦。 三十年集邮,你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的是我三十年丰富充实的人生,收获的是我与方寸相伴的分分秒秒,一句话,收获的是我热爱生活的一分好心情。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我编组邮集只能用一些低档邮品,精心制作,以期让邮集故事圆满、精彩。我赞成快乐集邮、玩集邮的说法,集邮是一份业余爱好,就是要让人玩得开心、愉快,如果集成了负担,也就违背了集邮的初衷了。 我编组的专题邮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1994年彭阳首届邮展获奖之后,1995年10月获“爱祖国,兴宁夏”95全区邮展获铜奖;1998年8月举办的固原地区第五次集邮展览中获竞赛二等奖;同年10参加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全区集邮展览,获三等奖;1999年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体育集邮展览,获优秀奖;2001年10月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集邮展览上,获大银奖;2005年9月参加“黄河文化”全区综合性集邮展览上,获银奖。 另一部专题邮集《水与人类生活》在2008年9月举办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全区集邮展览上,获大银奖;在2011年六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区集邮巡回展览上,获优秀奖;在2012年8月举办的《丝绸之路》邮票首发式暨“固原建市10周年”宁夏集邮展览上,获大镀金奖 指导儿子张晓彪编组的专题邮集《红色记忆》参加杭州2010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镀银奖;在2011年六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区集邮巡回展览上,获铜奖;在2012年8月举办的《丝绸之路》邮票首发式暨“固原建市10周年”宁夏集邮展览上,作为荣誉类展品展出。 2001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先后6次被评为全区集邮先进个人。最荣幸的是,在今年庆祝中华全国集邮联成立30周年之际,被推荐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看到我的名字与那些会士、大家的名字排在一起时,我不禁诚惶诚恐,我何德何能,敢与他们相比,但我又知道,这又是上级邮协的领导以此来鞭策、鼓励我,想让我再跳一跳,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