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具传承性入手推测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的起源
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是北洋银元局创立之后铸造的唯一辅币,而且没有主币配合发行,由于铸造量少,史料匮乏,使得北洋31成为了北洋银元铸造史上的一个谜。
在货币史的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钱币学的铸造原理来进行的合理的推论对某种货币的探索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我们将从模具传承性入手来对北洋31的起源进行有依据的推测,来尽可能的揭开那个埋藏百年的秘密。
与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最相似的银币
首先我们在各大造币厂的银元,铜元中查找与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最相近的银币,我们惊奇的发现,东三光绪1.44和某些东三宣统1.44中,其龙形与北洋31 1.44完全一致,而且这也是唯一与其一致的银元。
如图:北洋31 1.44与东三光绪1.44的对比图

他们除了龙形相似以外,最主要的共性是最中央的那根火焰与龙须相连。
如图:火焰与龙须相连细节图

而且此特征此龙形只在北洋31和东三1.44中出现,铜元中虽然有与此龙形相近的,但胡须火焰特征却均不相同,此龙形特征能追溯到最早的便是北洋31 1.44了。
由此,我们可以合理的得到第一个推论,北洋31 1.44的龙形是东三光绪和东三宣统1.44龙形的直系祖先。
东三光绪7.2和东三光绪3.6均为北洋代铸
根据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所奏:奉天“大银元由北洋代铸造自铸小银元。”
如图:《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各省铸造银元概况表截图

再结合其他的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东三光绪3.6和东三光绪7.2均为北洋银元局(当时已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津厂)代为铸造。
尤其重要的是在东三光绪一钱四分四厘中,有一个版叫做一点星版,其也为北洋银元局代铸造(也有说为天津造币总厂代铸的,但我认为既然大银元有史料证明是北洋代铸,那么一钱四分四厘也应该为北洋代铸才合理)。
而该版(即一点星版)恰恰是东三1.44系列中与北洋31 1.44最接近的第一血亲。
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进行合理的第二个推论:
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应做视作为东三省银豪所试铸的样式品种,由北洋银元局铸造,而后东三省继承其模具风格大量铸造了东三银豪。
关于这一点推论,从货币史存留的资料中看也是合乎当时东三省的政治经济形式的。
日俄战争后东三省的金融状况极为特殊
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成立,当年便开始整顿各省铸币,根据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户部的奏折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只保留了南北洋,湖北,广东四个造币厂铸造银元,其余一律停铸。
但东三省的情形比较特殊,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对东三省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
如图:日俄双方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合约

从光绪三十三年度支部议覆山东,奉天请续铸银元的奏折中我们感受到当时东三省的糟糕金融状况:“东省财政艰窘,自各省铜圆浸灌,银价日涨,州县经徽钱漕盈不敷提解,补助无策,小民因不存铜圆,相率积储粮石,以致粮价陡涨,百货居奇,实属官民俱病。
此时已距日俄战争一年半有余,尚且如此艰难,可想战后的困境必然数倍于此。
在光绪三十四年度支部调查各省历年铸造银元数目的咨文中有这样的内容:“自三十一年到三十三年奉旨准铸银币者,除奉天尚未奏明以外,计天津总厂及直隶、江南、湖北、广东、云南分厂五处,共六处,此外皆在应行停铸之列。”
可见奉天的状况的确不同,属于悬而未决之地,既然是悬而未决之地,那么有悬而未决之议也是极有可能的,因此这个阶段有自铸小银元的倡议并无意外。
东三省历来有使用银豪的习惯
再考虑到,奉天,吉林等东北各地一直有使用银豪的习惯,所以吉林,奉天铸币多以1.44银豪为主。那么日俄战争之后,为缓解市面,便于商民流通和接纳,自然应该提议大量铸造1.44银豪。
但当时造币总厂已成立,模具理当由总厂颁发,加之各造币厂裁撤一事悬而未决,故而折中采用北洋为奉天代铸或者北洋雕模试铸一批1.44样式币也属于合理的情形。
我们从北洋银元局自身的铸币习惯来看,也能佐证这一推论,首先,北洋银元局成立之后,各年份的主币均没有匹配辅币的习惯。其次,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的铸造量很少,根本不可能用来解决直隶范围内的流通问题。既然不是用来流通的,而又铸造出来,如此考量的话,其为他省代铸的样式币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的铸造情况未见著史料,但模具的传承性就像一把钥匙,给了我们进行合理推测的空间,史料相佐也让这种推论更显合理,希望本文也能像一把钥匙,能将北洋31一钱四分四厘的神秘之门打开,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去探索和挖掘!
—叶卷深寒2013年首发于钱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