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荫斋近日,同事拿来一方石砚让我帮忙看一下。当她从布袋里拿出来时,我大吃一惊,这之前没想到有这么大。整方砚呈卵圆形,像一片硕大的叶子,边上被打磨成波浪形,面大底小,最长处有32.2厘米,中间宽25.5厘米,里面的圆形砚池直径20.5厘米,石头颜色为黑灰色,上面有大小不等的一些绿色石眼,扶之如小儿之肌肤,光滑细腻,砚重1.92千克,厚2厘米。砚台上部为对称的二龙戏珠图案,二龙之间镶有一颗绿色石眼,周围刻海水纹;中部为圆形砚池,边上环绕一条与砚台形状相同的墨池。在下部有一条细槽,像桥一样地把砚池与砚台边缘连接起来。
我像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主持人罗晰月一样,向她询问砚台的来历。虽然我对砚台仅限于一知半解,但听完砚台的来历,我总算心里有底了。说起这方砚台,不能不从云南近代的一位名人谈起,他就是蔡锷将军的同窗好友--殷承瓛。
殷承瓛(1877--1945),字叔恒,又名何仪青,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良迪村人。与蔡锷为日本士官学校同班同学,1909年毕业回国,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任参谋长。1912年率兵进藏平叛。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胜利后出任川边镇守使,后晋升为陆军上将,1918年卸职为民,1945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8岁。他不但是一位军事指挥家,而且喜欢文学书画,家中藏书达数万册。1950年其长子殷渥群遵父遗教,将所遗图书全部捐赠云南省图书馆。这方砚的原主人就是殷氏后人,随后又传给了我的同事。
知道了这方砚的来历,加上我对砚台的观察,我认为是苴却砚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民国时期云南最著名的砚就是苴却砚。我想起在《收藏》杂志上读过一篇介绍苴却砚的文章,从书柜中一大摞杂志里,终于找到了毛中祥发表在总第123期上的这篇文章--《深山奇葩--古苴却砚鉴赏》,我边读边对照,出乎意料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一方二龙戏珠砚,它的图案、大小与这方砚非常相似;石眼多,是苴却砚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方砚台上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绿色石眼,石头颜色也差不多;再看它的雕刻风格,与这篇文章中的两方砚是一致的:一方是民国圆形松鼠葡萄砚,边上也是波浪形,中间是圆形砚池,边上还有一条环形墨池,也有一道桥一样的细槽把砚池与砚台边缘连接起来;另一方是清末民初长方灵鸟报春砚,两方砚上龙的雕工相似。从这篇文章中还知道,民国时期的闻人大都使用苴却砚,虽然我还不能肯定这方砚是殷承瓛用过的,但与殷承瓛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曾经担任参谋长的他,有这样一方砚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从这方砚台的雕刻题材、石眼、颜色、制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