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明清八闽话蕃洋- - - - - - 西属COB银币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21:00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泉州,漳州,石狮,晋江,南安等地,陆续出土了批量的西班牙cob银币,这些cob银币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福建对外贸易繁荣的最直接物证。



福建的海外贸易在唐代开始兴起,由于五胡战乱,丝绸之路被阻断,阿拉伯商人纷纷取道海路东来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口岸此时与广州、扬州并驾齐驱,成为中外通商四港口之一。“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泉州外商云集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国外货物从泉州港源源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则大量由此运往东西洋沿岸各国。泉州的官员也把“发蛮舶到海外经商,视为官府公用开支的重要财政来源”。
  


明初,为巩固新生的统治政权,采取了减轻赋税、迁徙家畜、严惩贪官等一系列措施,使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苏。隆庆元年(1576年)正式取消“海禁”,政府开放“洋市”,准许与东西洋通商,使当时的月港成为福建最繁荣的商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已经超过福州港和广州港。到明代万历年间,月港成为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中心。
  


十六世纪前后西班牙利用其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横渡太平洋,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到月港这条航线从事海外贸易,常年有130多艘商船往来于拉丁美洲及东南亚邻国,而漳州的绸缎、纱绢、刺绣,德化窑烧造的象牙白、晋江磁灶窑生产的“龙壶”和“龙瓮”,同安汀溪窑生产的“珠光青瓷”以及漳州南胜等地烧造的各类陶瓷器和安溪茶叶为大宗出口商品,换来大量的西班牙银币,并在东南沿海广泛流通。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逐渐占领了大片的美洲土地,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盛产白银的美洲殖民地设厂铸造银币,这些银币通过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横渡太平洋,经吕宋(即菲律宾)中转后到达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广东一带,通过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易后,又把满载丝绸、瓷器、香料的中国商品运往美洲。由于中国的商品在海外深受欢迎,在自然经济还占据统治地位的我国东南沿海,当时百姓对海外的货物需求还较少,因此,这种海上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货物出口和银币流入。大量的西班牙银币的流入,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535年,西班牙首先在墨西哥城设造币厂,按照西班牙本土的货币形状铸造cob银币。银币的正面为十字架图案,对角四格内铸有狮子和城堡,背面铸有早期西班牙国徽,这种手工打制的银币,俗称cob(卡伯),cob银币的面值有8R(即8里尔,相当于1比索)、4R、2R、1R、1/2R五种。随着殖民地的扩张,西班牙还先后在秘鲁、智利、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处设厂铸造cob银币。根据铸地标记和铸造年号区分,cob还有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国铸造以及有铸造年号和无铸造年号等多种版别。



cob银币流入我国的时间早且数量大。它是西班牙在1732年铸造圆形银币前铸行的一种不规则状货币,尽管其貌不扬,但是由于具有重量统一、可以按枚计算和易于点数的特点,cob银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通,时间长达近200年,而且几近成为当时闽南的本位币。至今,在闽南地区仍不断有出土和发现cob银币的报道,这些货币的发现,是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美洲进行海上贸易的历史见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半梦堂

2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22:00
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属秘鲁波多西银矿,在1581年至1609二十年中,平均年产白银达254,000公斤,约合明制六百八十万九千余两,几乎占当时全世界产银总额60%多。大量的白银经菲律宾中转,通过频繁的贸易,滚滚流人中国。


西属殖民地1571-1700年的白银产量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洲的金银矿从1503-1660年的150年间,共向西班牙输送了18,600吨的白银和200吨的黄金。西班牙皇室将这些大量的白银铸造成银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西班牙人通过和中国贸易,用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和茶叶。



明代后期开往中国的西方商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西方商人在监督茶叶打包准备装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十九世纪初的茶叶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套雍正越南金殴沉船载的开光花鸟茶具,类似的茶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瓷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23:00
明代中期,货币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前所未有的高度,仅凭国内开采远远不足白银周转之需,穆宗即位(1567年),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才得以解决了中国白银的供需矛盾。



从1565年第一艘大帆船驶入中国,到1815年停航,通过海上贸易,西班牙共有约值现在100到200亿美元的白银支付给了中国。






十九世纪开往东南亚的中国商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代的瓷器生产作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明晚期漳州窑克拉克外销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乔凡尼·贝理尼 1514年作“诸神的盛宴”,图中绘有中国清花大碗。在当时的欧洲,王公贵族们用中国瓷器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康熙时期的青花徽章纹外销瓷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明清帝国,在汹涌而来的外国银元冲击下,不得不对外半开半闭着大门,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之中。与此同时,和外贸有关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业很快繁荣起来,在福建沿海,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发达的市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因此滋生、萌芽。




到了乾隆以后,清廷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後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碍了清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清国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国为首的东方世界。





源于福建沿海曾经繁荣的对外贸易,对福建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手工业和农业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在闽南地区仍不断有出土和发现cob银币的报道,这些cob的发现,是明清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直接见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23:00
参考资料:

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 作者 戴建兵

“十字银币”的来龙去脉 作者 佚名

《明清商人及商业资本》第116页“明代福建海商” 作者 傅衣凌

《福建钱币》1994年第三,四期“试论十六世纪后福建的对外贸易与外国银币的流入 作者 赖俊哲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71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