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陈景林是近年来在国内金银币行业和市场渐为人知的一个名字,他对中国金银币的挚爱与谙识令众多收藏爱好者引颈。近期,记者采访了陈景林先生。他温文尔雅,谈吐间谦逊、内敛.两个小时的交流中.记者切实领略到了陈先生对我国金银币的热哀,而同时,也感受到他自豪与沉醉于中华文化的赤子情深。对于金银币的魅力与藏趣,访谈的内容也许会让读者再增添一些感悟。
记:陈先生,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第一枚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当时是受了什么因素的促使?
陈:我最早接触金银币是在1979年我们国家刚发行金银币时,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金币由宝生银行经销,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尽管一套金币的售价在香港相当于一名高级白领的月薪,但是七万套的发行量依然发售顺利。我当时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学生,对我国第一套金币的热销很受触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自此了解了金银币。1980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枚金币,是我父亲送给我的,是一枚当年发行的第13届冬奥会男子滑降8克金币。这套币是经美国ICC公司返销到香港的。这枚金币的获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父亲从小教育我要爱国,同时我自己又喜欢收藏,因此很自然的就会把兴趣投入到祖国的邮票、金银币这些方面。但是当时并没有想到要进行系统的收藏,因为那在当年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真正有系统的收藏是自1992年在美国念书时,那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古代发明金银币,是由美国熊猫钱币公司经销的。据我所知,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曾提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明原理都是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的观点,该套币项目的提出即是由于经销商受此启发,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伟大。古代发明金银币在美国一经销售就引起强烈反响,不仅是海外华人购买,也受到了美国人的追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币誉为“将中国两千年古代发明呈现在贵金属的百科全书”,也极力推荐给收藏者和研究学者。我当时身处海外,很有自豪感。由于这套币日品种、规格很多,包装也非常精美,而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也为此考证到加厚币的起源),它本身的收集已经是一个工程。我于是由此着手,作为一种追求和乐趣,慢慢的就沉迷于其中了。
总的来说,说到促使的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我自幼受到家人爱国主义的熏陶,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随着年纪的增长,那种文化认同和归根的意识也越来越浓厚。而金银币承载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我很自然的就会对她产生浓烈的兴趣。另外,当我在海外时,我国的金银币本身就带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感。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一枚中国的l盎司熊猫金章都会吸引美国人排几条街来购买,而且售价不菲,超过1500美元。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金银币的这种轰动给了我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记:您的藏品众多,可否透露一下具体情况,藏品中你对哪一个项目或系列最为喜爱?
陈:简单地说,我已将中国金银币96%以上的品种都收集全了。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光盘时,我曾提供自己的藏品协助他们拍摄实物图片。
我喜爱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古代发明,石窟艺术系列是我特别喜欢的。因为石窟本身是艺术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这个系列通过技师的艺术再创造,效果相当出色,系列里每枚币的工艺设计都很平均,而且“盛唐菩萨像”2盎司银币是2003年世界硬币大奖最佳银币获奖作品。还有就是清明上河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勇敢的尝试,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造币界的魄力和自信,因为原作中人物那么多,场景、形态又都很复杂,在狭窄的币面来表现是很有挑战性的。但是事实上这枚币却很成功,拿20倍的放大镜来看,或者说作为考核,就可以发现她雕刻的精湛。我经常在国外,国外的币应该说看了不少,但是说到雕刻方面,很少看到这么细腻的。此外还有孔雀开屏……很多的,总的来说,我比较喜欢民族特色强烈一些的品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我觉得藏品的喜好或者说收藏本身就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比方说,现在有观点说喜欢彩色币或者本色币。从我个人来讲,因为一开始相当一段时间接触的只有本色币,应该说对本色币是有独特的感情,但是事实上我二者都喜欢。我认为,只要色彩和工艺的结合得当,能表现出美感,就是好的。
记:您有没有想收集的品种却未能集到的遗憾?
陈:有的。最遗憾的就是1993年的5盎司孙中山金币。按照我当时的了解,许多孙中山的后人、爱戴者在早期就已经收集完了,而且甚少有拿出来出售的。这枚币的成交,我收藏这么多年,只遇到过三次。曾经深圳有一位币商说有这枚币,但是我当时不是很相信,就没有认真对待,最好的一次机会也就这样错过了。我见过这个币,是孙中山先生在所有的币上唯一面带微笑的,当时币商的广告语就是“开元一笑”。这枚币现在……实在是很难找到了,要找到品相好、没有磨损的就更难。
记:您在收藏历程中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陈:应该说有很多。在国内外都遇到过一些儒商,和他们的交往留给了我许多很愉悦的回忆。比如在香港钱币展遇到一位叫侯藕清的上海钱币商,他是国内最早开始收藏金银币的一批。在收藏了一段时间后,他又以他的热爱和对这个行业的信心成为了一名钱币商,但是做了这个生意以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金银币由衷的喜爱。他总是成人之美,遇到顾客喜欢和欠缺的币,尽管是他自己的藏品,他也愿意低价相让。他曾经帮我收集到一枚非常珍贵的币,就是联合国妇女十年金币,三分之一盎司,这个并没有发行,是一枚样币。他知道我很想要,帮我跟国外币商联系,找人收集,取得后又给我送到香港,而且不收我的手续费,着实让我很感动。同时,他还把他的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希望我多了解。我觉得,对于市场来说,炒作固然能带来周期性的热闹,但是侯先生这样的儒商则是持之以恒、推动市场不断前行的主要力量。我在国外也碰到有这样的币商,比如在美国有一位钱币商,有的分配到北美洲只有三、五枚的币,他却仍然会以合理的价格优先供应给我,而且为我介绍和提供了很多早期在目录上没有标示的品种。我认为,这样的儒商,他们一方面维护了顾客,同时也给市场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记:收藏者通常将“增识益智、怡情、交友”等概括为收藏心得,您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您对于金银币收藏有何独到见解?
陈:我还是侧重于怡情方面,因为从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可以加深了解国家的文化,研究政治、经济、文化,通过这些币,可以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此外,每当想到有些自己藏有的品种,是l
3亿人才有十几枚的发行量、存世量的,很有满足感。
至于说见解,我觉得就是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不要过于在意升值还是降价,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爱好,增值当然很高兴,但是首要的位置是研究和欣赏,不然就很累的,更谈不上怡情了,定位一定要清楚。我建议收藏者要多亲近一些收藏家和儒商,跟他们研究、学习,多交流,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或者说对收藏的意义的判断。其实我觉得,金银币作为一个商品在给消费者提供了欣赏和研究的乐趣以外,至少还能保值,已经很难得了,要多从这样的角度想。事上,从长期来看,我国早期很多币种的价值现在很难以金钱衡量了。
记:您对国内外的钱币市场相当了解,您觉得跟国内钱币市场的情况相比,国外有什么区别?
陈: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国外虽然也有大起大落,但是他们的涨跌可能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在图表中反映出来,而且主要是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大概主要是因为国外的收藏群体比较稳定,而且收藏者主要着眼于研究和鉴赏,价格是通过自然的消耗、沉淀来体现的。但也不是说没有投资者,国外的投资商主要投资尖端的币品,侧重于挖掘早期的、量少的或因为广泛的沉淀已经“存市”量少的、大规格的精品。我国钱币市场毕竟还在成长期,步入成熟阶段后,我想波动会较为平稳一些。
记:您的金银币藏识相当丰富,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些知识的?收藏方面,您能给广大的收藏者提供哪些经验?
陈:首先,我像其他的收藏者一样,都会订很多世界各地的钱币杂志,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像很多收藏家介绍的那些途径我也会有。不过对我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多跑世界各地的钱币博览会。
早期的币卖得很发散,而钱币展会让我们买到自己想要的、甚至名不经传的币品,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结识各地的钱币商。我跟全世界的很多币商都有接触,要不然就买不齐,配不了大全套。去钱币展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的参观,只要认真去研究,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此外,购币的时候要多向人讨教。总的来说,经常的通过对实物的了解,多学习、多交流,知道的东西就自然会累积起来。
说到收藏的经验,很多专家都说过,我认为首先要做到“潜收心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具体的方面,以下的经验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古语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多交币友,大家互相切磋,这样才能不断增益知识,才会有乐趣。同时,要增加藏品就必须多与币商联系,不能闭门造车。
第二,钱币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钱币背后的故事、发行历史、制作工艺和设计、贵金属的特性、市场行情和国际金价的走势。这些要素很值得我们用心研究,也很有挖掘的乐趣。
第三,要注意寻找和保存历史资料,比如原装盒和证书、早期的宣传册,另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史料也要注意保存,比如我曾向朱纯德先生讨教过很多早期发行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掌故,我每次都把这些信息很认真的记录下来并予以留存。
第四,要保护好币品的品相。我从德国买了很多特制的专柜,把币根据发行的年份、规格、材质等归类存放,同时,将币盒存储于恒温、恒湿的书房中。我经常会欣赏自己的藏品,但从来不会不带手套就去碰,说话的时候总是会注意要侧着头,以免溅到飞沫。
第五,要多向身边的朋友宣传金银币,也可以将金银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扩大金银币的宣传。